幼儿课程游戏化的践行策略

2019-04-12 13:06姜翠花
江西教育C 2019年1期

姜翠花

摘要:当下幼儿教育的发展理念来看,将幼儿课程不断游戏化已然成为了当下最为流行的发展趋势。本文提出要营造真切情境,契合儿童心理需求;贯穿常态教学,渗入儿童日常生活;协调课程资源,整合游戏内在因子;开掘游戏资源,融入课程教学实践,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契合认知   开掘资源   贯穿常态   协调资源

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的启蒙性场所,喜欢玩乐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这就意味着幼儿教育教学课程必须要彻底转变理念,努力探寻幼儿课程游戏化的践行之路。从当下幼儿教育的发展理念来看,将幼儿课程不断游戏化已然成为了当下最为流行的发展趋势。

一、营造真切情境,契合儿童心理需求

幼儿课程内容的游戏化要想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就需要在不同的角度下进行游戏的渗透,就需要在幼儿参与学习中创设良好而真切的可感情境,契合儿童内在的游戏性心理。在积极践行之前,教师要对儿童内在的心理结构、认识需求进行深入而通透的摸查,并以此来镌刻学生内在的认知起点,以整体的视角综合性协调教学场地和器材的使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好鲜活、恰当的游戏性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幼儿能有机会参与其中。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可将班级中的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适时参与其中。如果发现儿童之间有矛盾和游戏的发生,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并对幼儿在整体性过程中进行及时而准确的点评,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

就以传球这一项游戏为例,幼儿园教学中需要对每个幼儿现有的特点和水平,提出契合这一个儿童独有的认知体验。这就意味着不能简单地进行传球的游戏,需要将儿童组织起来,围成一个圈,由其中一名幼儿进行传球,借以锻炼他们上肢的力量和整体的协调能力。由于这个动作相对单一,时间稍长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整体的参与感就会严重降低,影响了幼儿的参与热情。这就需要教师要对游戏进行合理化的改造与创编,将原本的一个球用五个球代替,同时让每个幼儿在传球的过程根据情况对动作进行自主性创编,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己创编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和幼儿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修改和创编,借助于增加球的数量、改善传球的数量,真正激发了儿童内在的认知兴趣,提升了学生参与游戏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同时也相机契合了儿童参与游戏的心理过程,真正促进了幼儿内在素养的有效发展。

二、贯穿常态教学,渗入儿童日常生活

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内容上有着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习惯,需要渗透到常态化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这就需要教师要密切关注儿童的游戏表现,对幼儿的参与性表现进行客观而工整的评估。一般来说,幼儿都是喜欢游戏的,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教师要努力协调教学课程与游戏之间的内在联系,让每位幼儿都能享受到参与游戏的主体性权利,借以提升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在设计对应游戏时,就需尽可能地将幼儿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考量在内,将游戏的形式深深渗入到儿童的各个方面。

就以交通常识内容的教学为例,这是幼儿教育中最常用的课程内容。如果教师只是凭借着教学的内容进行单一、机械而生硬的讲解,必然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甚至会引发幼儿的抵触情绪,最终严重制约教学质量。如果将这一教学内容游戏化,就可起到不到的教学效果。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物品,制作交通灯和斑马线等交通符号,让后引导幼儿从孩童、行人、司机和交警中自己选择身份和角色,开展游戏性活动,并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帮扶。一旦出现了交通上的问题,教师则进行相机点拨与引领。如教师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如果小朋友在斑马线旁需要过马路,当时马路上来往的汽车较多,应该怎么处理呢?教师并没有要求孩子进行口头回答,而是要求学生能深入其中,进行角色扮演,并对选择正确的幼儿进行及时表扬,对选择出现了偏差的学生进行及时指正。

三、协调课程资源,整合游戏内在因子

为了契合幼儿内在的认知规律,幼儿园所设置的课程内容是相对丰富而立体的。一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手工制作、绘画、音乐以及舞蹈等内容,都蕴含着大量的游戏性因素,但这些因素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认知性资源,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中的游戏性因子进行充分开掘,并与需要开展的游戏形式进行有效对接。帮助学生形成贴近学生认知的游戏切入点,然后再从教学内容的正面入手,设置全方位的课程游戏,保障每个儿童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游戏过程中。再就要能从游戏的层面对幼儿参与游戏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入的评估与改进,从而提升课程游戏化的层次。

以中班音乐课程的为例,教师在一次上课中首先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小燕子昨天给我写了一封信,可是他是一则谜语——妈妈有腿没有尾,孩子有尾没有腿,孩子变成妈妈样,尾巴断掉变成腿,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呢?”这个场景会引发幼儿内在的认知习惯思考,增强儿童的参与性。当所有的孩子都猜中是青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幼儿进行青蛙冬眠的游戏,让每位孩子都扮演青蛙冬眠时的状态。教师则以青蛙妈妈的角色与孩子进行交流,要求孩子当“青蛙妈妈”喊道你名字的时,就应该立即将手放到背后,然后闭起眼睛打起呼噜来。随后,教师便开始点名,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参与到游戏中,并在愉悦的游戏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获取、想象力的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通过对课程资源的高效协调,开掘、运用并整合了游戏的内在因子,强化音乐课程的游戏化程度,掌握了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在充满游戏性的实践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开掘游戏资源,融入课程教学实践

很多的游戏资源并不仅局限在课程资源中,需要从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教学目标的整合上进行综合性考量,对原本的游戏进行升级性的改造,让学生在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资源学会更多的知识,真正提升儿童的认知思维品质。

以到医院打针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为例,教师可尝试以这一情境为基础,创造性地进行形成游戏性资源。为了提升儿童内在的参与性特点,可让儿童自由选择身份。很多孩子都会乐于选择医生和护士的角色,教师不必硬性地要求学生重新选择,教师可以配合性地扮演被打针的儿童。在游戏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就可为学生配备吊瓶、玩具针和听诊器等道具,强化游戏实践的新鲜感和真实感。在开始游戏之后,教师并没有对过渡性语言进行精心的设置,而是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其中,提升了儿童内在参与意识和创造性潜能。但教师必须要对幼儿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密切关注,如玩具的合理性分配、情绪的调节等多种元素。一旦发现了问题,就需介入其中进行调节,避免影响课程的整体性质量,将游戏的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了问题,教师就需及时参与其中进行调节,从而保障课程游戏化进程的通畅性,让所有幼儿都能将自己的身心意识完全浸润在游戏的情境下,实现了教学效益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课程游戏化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联系。教师就需将游戏的内容进行全面化的贯彻实施。在创设优质环境和游戏化的进程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推广,充分发挥幼儿对于教学的启蒙性作用,促进幼儿生命意识的不断发展与思考。

参考文献:

[1]聂凤晓.幼儿语言表達能力培养探究[J].珠江教育论坛. 2017(01).

[2]杨丽艳.论幼儿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考试周刊. 20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