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感教学的文本内容选择浅议

2019-04-12 00:11于勇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内容选择语感阅读教学

于勇

[摘 要]语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而培养学生的语感,离不开具体的语言内容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有违常规的内容、表里不一的内容、形式切合的内容和情意渲染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内容选择;语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7-0035-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多次提到语感:“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语感,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那什么是语感呢?吕叔湘先生说:“什么叫语感?对于语言的各个方面或者某一方面值得注意的现象能够很快引起注意,这就是对语言敏感,就是对一个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语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义感,就是对一个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二是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的相同相异等的敏感。”培养学生的语感,离不开对具体的语言内容的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择合宜的文本内容作为课堂的学习内容,是进行有效的语感教学的基础。根据一篇课文的语言特点,选取恰当的文本内容,从而让课堂教学具有更加明确的语感培养指向和功能聚焦,这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

一、选择有违常规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文本的语言表达要遵循语言规律,这样才能为读者所理解。也就是说,学生对文中普通表述的内容往往不会过于关注。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有违常规的语言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这种具有一定陌生化的言语材料能强烈地吸引学生,对学生语感培养就是一个极好的契机。只有通过反复品味、分析、揣摩来理解这种不合常规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已有的语感图式在新的刺激下进行重组,从而建构出更为敏锐的语感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此类内容,以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如,《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讲故事情景,表达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这样描写:“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呢?这显然有违常规。但是,正是这样的表达,一方面写出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而陶醉,犹如花的芳香使人迷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对童年夏夜那如花芬芳的夜晚的美好记忆,母亲的声音带给了作者最甜蜜、最难以忘怀的真切体会,伴随着作者一路成长。在品味之中,学生感悟了语言的诗意之美、情感之美、童年之美,也感受到了作者对母爱的礼赞。品味语言的过程 ,是锤炼学生对语言感悟的过程。

再如,苏教版三年级的《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有这样一段描写:“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人们的心怎么也会“燃烧”起来呢?这同样是一处有违常规的表达,其背后具有很丰富的内涵。这对培养学生语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研读教材时,教师就应努力发现内容上违反常规的地方,深入挖掘,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选择表里不一的内容

语言表达的意义,根据不同的层次,可以分为语表意义与语里意义。语表意义不受具体语境的影响,从语言表面就可获得的意义;而语里意义是在特定语境下表达的言外之意或隐含意义。一般情况下,语表意义与语里意义具有一致性,但有时也会不一致。研读表里不一的语言内容,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具有更为明显的作用。语感能力更多地体现在对言语表达背后的意义,即语里意义的准确把握。如果能将文本中表里不一的内容作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对象,就会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少年王冕》一文,是根据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相关章节改编的。课文按时间线索记叙了王冕从少年到成年的人生经历。七岁,王冕父亲去世,他靠母读书,家境贫寒;十岁,王冕替人放牛,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十三四岁,他边放牛边学画;十七八岁,他终成为“画荷花的高手”,离开秦家,在家绘画读书,仍不忘孝敬自己的母亲。在课文开头,母亲让王冕放弃读书,去给人家放牛。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里王冕怎么会说在学堂里“闷得慌”呢?联系他接下来的 “带几本书去读”和“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坐在柳树阴下看书”等实际行动,显然在学堂里王冕不是真的“闷得慌”。这一处表里不一的内容,能帮助学生进行咀嚼体悟,让学生读出语言背后的人物品格,而这也是本课的主旨所在。能够体会到这一点,说明学生真正读到了人物的内心深处,发掘了语言的意蕴。这一过程,是学生语感能力提升的过程。

再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水》一课,有这样的描写:夏天我们四兄弟像四根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排在母亲的跟前,而母亲用一勺水给我们冲凉。在写“勺水冲凉”时,作者用了一个词——“倾注”。一勺水怎么可能会“倾注”呢?这样表里不一的内容,值得学生深入挖掘背后的意义。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选择形式切合的内容

文本内容总是由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内容只有存在于一定的言语形式中,才会被理解和接受。内容隐藏于言语形式中,言语形式体现言语内容,二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优秀的作品都是言语形式与内容紧密结合的典范。长期接触这样的言语材料,学生的语感能力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在教学时,针对一篇文本的特点,我们还要选择形式特别契合的文本内容作为语感教学的材料,让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节选自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萧红借助儿童的视角,将院子中的景物、祖父、“我”编织在一起,组成一个自由、纯净的心灵世界。课文多采用短句,常常一词、一句便是独立的一段。如,“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借助这些跳跃性强、口语色彩浓郁的短句,作者童年生活的无拘无束、灿烂美好便直达人心,一个活泼、充满童趣的小女孩形象就跃然纸上。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富有生趣的语言,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发展学生的语感能力。

再如,《安塞腰鼓》一课用了很多的短句。这样的表达句式既与鼓声合拍,又给人以铿锵、急促的感觉,蕴含着雄厚的力量,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音符在不断地跳动。文章以短句表现快速的节奏,使内容表达热烈而激荡,这也与黄土高原生命的伟力相呼应。这样的短句正是训练学生语感的重要内容。

四、选择情意渲染的内容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需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进行揣摩、体悟、感受,通过联想、比较、揣摩等思维活动,使学生对语言的分寸、情味等方面有深刻的把握。如果能够抓住文本中作者情意渲染的内容进行学习,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二泉映月》一文所写的“二泉映月”,既是一首二胡曲,又是无锡惠山脚下的一处著名的景点。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以“有一年中秋夜”“十多年过去了” “又是一个中秋夜”“从此”作为叙述故事的时间线索,采用记叙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曲作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历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在课文中,多处描写都饱含深情,表现了阿炳苦难而顽强的一生。如,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边。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淙淙的泉声激起了阿炳心海的涟漪。语言的背后,有着人物最深刻的人生历程和情感世界,也有着人物对坎坷命运的不屈和抗争。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唤醒他们的情感,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语感发展过程。这样的文本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这样的内容,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语感的价值,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应科学、正确地选择文本的内容,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仅理解文本的内容,掌握文本的結构,而且习得语感,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内容选择语感阅读教学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的内容选择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浅析
浅谈阅读教学中内容的选择方法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