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志强
羽管键琴在两岸三地都有不同的称呼:羽管键琴或古钢琴(中国内地)、古键琴(香港)、大键琴(台湾),而西方各地也有不同的称呼,包括Harpsichord(英文)、Cembalo(德文)、Clavecin(法文)、Clavicembalo(意大利文)[1][2]。无论怎样的称呼,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带有弦线使用拨片拨弦的键盘乐器,外型与我们所熟悉的三角钢琴非常相近,但发声原理与现代的钢琴是截然不同的。
羽管键琴约在1397年发明于意大利帕多瓦(Padua),制琴家波尔(Hermann Poll)最有可能就是羽管键琴的发明者[3]。波尔(Hermann Poll)约在1360年出生于维也纳,当时有一封书信记载在帕多瓦(Padua)有一位律师名叫乔望尼·蓝伯尔塔西(Giofvanni Lambertacci)他给自己的女婿写信说,威尼斯的朋友荷曼纽斯·波尔医生(Hermann Poll)是一位善于交谈及非常聪明的年轻人,他同时也是一件乐器的发明者[4],这件乐器的名称为clavicembalum(羽管键琴早期的名字)[5]。
羽管键琴在15世纪逐渐普及,而那时的键盘音乐作品无法分辨是写给羽管键琴还是管风琴所使用的,到16世纪为羽管键琴写的乐曲渐渐增加,影响到制琴家制造发展出更好的羽管键琴。在18世纪羽管键琴可以说是巴洛克音乐的核心,期间有很大贡献的作曲家包括有巴赫(J.S Bach 1685~1750)及亨德尔(G.F.Handel,1685~1759)[3],羽管键琴到18世纪末才被钢琴所取代[6]。
羽管键琴消失150年后[7],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对于羽管键琴的需求日渐增加。人们对羽管键琴的热情在音乐家的煽动之下而升温,对巴洛克音乐的兴趣日益增长。在20世纪中人们又开始对早期音乐展开新一浪的研究,令羽管键琴再次复兴起来,许多20世纪的作曲家为羽管键琴写了很多新的作品,其中具代表性的有波兰羽管键琴家旺达·兰多芙丝卡(Wanda Landowska),而美国乐器制造商约翰·沙利斯(John Challis)引入现代的方法去建造乐器。约翰·沙利斯(John Challis)在早期乐器的传统基础上尝试加入了金属和塑料等新的现代物料,这些新的物料用于生产更稳定及能够容易适应不同环境的羽管键琴[8]。
现代的国际标准定音为a1=440Hz,在此标准之前音乐的音高是根据乐器制造的数据或是跟人民的口味来决定的[9],而现今设有的移调键盘装置的羽管键琴上,通常会预设有以下三种比较常用的音高供使用者选择:
A=392Hz 巴洛克法国音高(17世纪使用)
A=415Hz 巴洛克历史音高(目前古乐最常用)
A=440Hz 标准音高(现代的国际标准)
许多音乐家都会尽量避免使用十二平均律去演奏羽管键琴[10][11],其目的是为了使当时期的音乐能发挥出更优美的色调,使用古音律来演奏当期时的古乐作品是非常有意思的。
现代音乐和乐器的设计主要是使用十二平均律所作成的,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据目前有据可考的是在公元1584年的中国[12][13]。十二平均律在近百年才开始被广范应用,也是现代人所熟悉并且惯常使用的律制,而在此之前律制的基础是建立在自然的规则上,简单的说即是追求“纯”,无论是八度2:1、五度3:2都是纯,即没有拍音的出现,但这个律制同时也产生在八度里各自音阶不平均的问题。
音律的由来是这样的,有一天毕达哥拉斯经过一家店铺时听到打铁匠,正在工作时传来的声音所吸引而走进店铺内[13],他察觉到以不同重量的铁锤打击铁块时产生了不一样的声音[13],毕氏看着这些重型的工具在他面前摆动的一刻,同时也令毕达哥拉斯发现声音和谐的合奏。他意识到每当铁锤在铁上撞击的相对重量形成好些简单的比例为2:1或3:2或4:3时[13],当它们存在一起的时侯所产生的声音,创造出最美妙有序的音符。
罗拔弗卢尔德Robert Fludd's在《音乐圣殿》(Temple of the music,1618)[P1]的画作上描述毕达哥拉斯所进入铁匠店铺
Franchino Gafurio's 在1492年所绘的画作Theorica musica中描述毕达哥拉斯以数学的方式制定了乐律[P2]
毕达哥拉斯律对欧洲音乐影响深远,毕达哥拉斯律的原理就是把一个八度内所有的五度音程调纯,但这样同时也会产生了在八度里各自音阶不平均的问题。两音之间的差距称为“音差(comma)”,在语文上“逗号(comma)”代表停顿休息的位置,但在音乐上的“音差(comma)”是指这两音之间带有小许缺口,即使这个小小的缺口怎样的小,但对许多音乐人来说听起来都好像是一种折磨[13]。
由于9世纪之前,人们都是主要使用单声音乐,复调音乐在9世纪以后才开始诞生,而早期的复调音乐是采用八度、纯四度及纯五度所组成,基本上和毕达哥拉斯律并没有矛盾的地方;直至14世纪复调音乐开始成熟,普遍会把三度和六度结合起来使用,毕达哥拉斯律开始产生了矛盾[13]。人们也知道在键盘上使用完全五度音程来作标准去分配每个音之间的距离显得不太可行,因为若用完全五度音程去调音,就限制了三六度音程的甜美音色[13]使之难以发挥其表现。若只用三六度去调音,完全五度或完全八度就无发出现在键盘上,这样促进了期后有更多的学者包括有哲学家、音乐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等,也纷纷加入律学研究的行列,曾有文献记载的律制多达百多种,他们就彷佛都想把自己的理念全都塞进那小小的键盘上,而在种种的格新中,只要是在毕达哥拉斯律制的基础上作改变都会被理论家所支持[13],而每种律制也会有其优与缺的地方。
受到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发展成熟的影响,毕达哥拉斯律开始不合适当时音乐的需求,促进了纯律(Just intonation)、中庸全音律(Mean-tone temperament)等律制的诞生,乐器也由伴奏的形式发展成为包括有独奏、重奏和合奏的表现方式,有音乐家提倡使用纯律(Just intonation)[13],即三度和六度音程结合作协和音程,到了17世纪纯律(Just intonation)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取而代之就是中庸全音律(Mean-tone temperament)[13]的出现,它的优点在于拥有流畅的大三度和大六度,且音调带甜美!但其缺点在规定的调性限制内某些四度、五度,对现代人的耳朵来说听起来会带点酸而不愉快之感,在规定的范围外某此键可能会产生狼音。其实每种律制也有其优与缺的地方。把其应用于合适的乐章上可享优美的果效,但在转调上面有很大的限制,演奏多于2个升调或3个降调时会出现狼音,音色会变得粗糙不能使用。
18世纪主调音乐的基础已非常稳固,音乐走进新时代,其结构开始追求不同的风格,产生了许多转调的需求,音乐家知道十二平均律的重要性及其便利性,在作品中可以使用其独有的等音(enharmonic)。同时许多乐器制造家开始把十二平均律使用在键盘乐器上,无论在羽管键琴、管风琴及钢琴也有实践,随着钢琴在1709年的诞生[14]及后期得到广泛应用,十二平均律得以被传播。到了19世纪[14]十二平均律已成键盘乐器调律的标准,到20世纪钢琴已经发展成熟,十二平均律已被普罗大众所接受使用,直到今天。
早期及现今的调律系统的不同之处[T1](可供参考):
各种律制音分值对照表 音名 c1 d1 c1 f1 g1 a1 b1 c2
羽管键琴的支撑结构是由一个木制框架,顶部和侧面由外壳覆盖,底部是封闭的。它支撑着弦轴板和音板,因此也支撑了琴弦的张力,因为琴弦的一端是从可旋转的弦轴固定于弦轴板上,而每条琴弦是拉伸于连结在弦轴的琴桥,再延伸到设置安装在响板的琴桥上,最后弦的末端会挂在尾后的挂弦钉,这结构适用于设有4'尺、8'尺和16'尺弦组的羽管键琴,8'尺是正常的音调,4'尺是高八度的音调,而16'尺是低八度的音调,它们各自都设有自己的琴桥及挂弦钉连于音板之上。羽管键琴的弦线是采用铁、黄铜或红铜等物料,在框架下有拨弦装置及键盘[15]。
(摄影/罗志强)
羽管键琴键盘(摄影/罗志强)
羽管键琴的键盘主要由一层键盘、或两层键盘所组成,而比较大型的羽管键琴每层有 到5个八度音程或者54~61个键(每层),有部份更有移调键琴装置[15]。
参考图表:
[T1]PIANO TUNING and ALLIED ARTS,William Braid White, MUS. D.,TUNERS SUPPLY COMPANY 1946,BOSTON, MASS.
参考图片:
[P1]Temperament: How Music Became a Battleground for the Great Mind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Stuart Isacoff 2001,U.S.A.
[P2]属启成著,简明仁译.图片音乐史,全音乐谱出版社,1970.
(待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