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同名乐器考(十三)
——铙(上)

2019-04-12 06:45刘文荣
乐器 2019年4期
关键词:铜锣周礼乐器

文/刘文荣

今所谓名称铙,多指圆形片状器体,中腹有突起状,铜制,两片为一副,演奏时多为互击的体鸣乐器,与钹近似,见图1:

再如武当山道宫铜铙,为宋实物其铙器上印有铙字,是为定造苏铙,反映了其时实物铙的制造背景。

图1 今所称铙的乐器

今称铙的乐器,中间凸起,如帽顶状,“帽顶”中央有孔可系巾绳,演奏时两手各持铙巾使两片互击。

图2 武当山道宫使用铙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五对铙的尺寸形制所幸有详细的记载,如其文云:“铙,厚生铜制,面径一尺二寸,中隆起一寸三分,径二寸四分五厘,穿孔左右合击”,见图3。

但在上古,铙并不指如上的乐器,铙是为如钲、如铃般的乐器所属。如《周礼·地官司徒·鼓人》有云:“以金铙止鼓”。现出土实物铙有如图4。

图3 《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所绘之铙

图4 上古铙器

清·卢云英《五经图》卷十在释《周礼·鼓人》载“以金铙止鼓”时,以“铙,如铃,而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击鼓”为辞注。并有披铙图,见图5。

图5 《五经图》所绘铙图及其释名

可见,同是“铙”称呼,乐器并不相同。即古今乐器之名同,而乐器之实却不同。我们将似铃之铙称为古言铙,而将似钹之铙,称为今言铙。

难能可贵的是,其实早在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即以道出今铙与古铙的区别,如其文载:“铜铙,浮屠氏所用浮瓯器,小而声清,世俗谓之铙,其名虽与四金之铙同,其实异”。此为古今同名异实乐器所辨极好的例证,亦是宋人对乐器同名不同器考证鲜活的说明。

在《周礼》载“以金铙止鼓”后,各代均有以《周礼》为引、为底本对铙的注疏与释名。如南朝梁·沈约《宋书》卷十九纳“铙”于八音金中,并云:“乐器,凡八音,曰金、曰石……八音一曰金,金钟也……铙也……铙,如铃,而无舌,有秉,执而鸣之。《周礼》以金铙止鼓”。

再如,南朝梁·顾野王《玉篇》中则说:“铙,似铃无舌,军中所用也”。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十一专门载有“铙”,并引《周礼》亦释铙为“如铃,有柄,无舌,执而鸣之,以止击鼓”。

宋·王与之《周礼订义》卷二十引东汉郑玄注载:“铙,如铃,无舌,有柄,执而鸣之,以止击鼓。”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有载:“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击鼓……进军之时击鼓,退军之时鸣铙”。

故此,“铙,如铃,有柄,无舌,执而鸣之,以止击鼓”为上古铙最普遍、最共识的解释。

非《周礼》为引铙之释名者,亦多此注。如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载:“铙,其小者似铃,有柄,无舌,执而鸣之,以止鼓。大者,象钟,形薄,旁有二十四铣,宫县用之,饰以流苏,盖应律声而和乐也”。

明·王邦直《律呂正声》卷三十四对铙亦有“如铃,有柄,无舌,执而鸣之”的同载,且绘图如图6:

《律吕正声》中在释铙的同时,以简练的笔法绘出了金铙,其“金”制的基本形制与部件所绘清晰。

图6 明《律吕正声》中的铙

前示古言实物铙为腔口朝上,后示古言图绘铙为腔口朝下,演奏时,手持铙柄,腔口朝上敲奏。

清·王皜《六经图》对《周礼·地官司徒·鼓人》载“以金铙止鼓”亦有注,其仍以“铙,如铃,有柄,无舌,执而鸣之”为释,并绘图7。

在《六经图》乾隆另刻本中亦披铙图,并有文字释铙,如图8:

图7 《六经图》中所绘铙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载铙仍为古称铙义,所称铜拨,乃今之铙钹之义。其文言:“铙,女交反,如铃而大。……军法:十长执铙”,判之,是为古言铙。

明·杨慎《丹铅续录·杂识巷之六》有载“钲铙”:“玄女兵法,以授黄帝,云‘制旌旗以象云物;铸钲铙以拟雹声,鼓鼙以象雷霆’。钲铙,今之铜锣也”。《升庵集》卷四十四“玄女兵法”条亦有收载。

杨慎认为“钲铙”,乃其时之铜锣也,是有误。其引“玄女兵法”明显为“古事”,是云道教所信仰九天玄女,亲授黄帝兵法、《阴符经》,相助伐胜蚩尤之事。《史记·五帝本纪》载“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有载:“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钲铙、鼓鼙皆为上古多出乐器名物。其铙为似钲似铃之铙,非为铙钹之铙,更非铜锣。并且《梦溪笔谈》载钲似宋时之铜锣,而非铜锣。如《梦溪笔谈》载:“钲即铮,形圆,如铜锣”。后世《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皆有引《文献通考》言钲如铜锣,而非铜锣。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四载:“(鼓吹钲)形圆如铜锣”。《续文献通考》引《通考》云:“俗部别有鼓吹钲,形圆如铜锣”。《清朝通典》引《通考》云:“钲,形圆如铜锣”。

图8 《六经图》中所绘与所释铙

今言铙,其来源,多于佛教的东传有关。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有载:“琵琶、饶、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皆已成佛道”。鸠摩罗什,生活于东晋后凉、后秦时,后秦弘始年间(399~416年),《妙法莲华经》译成。唐·道宣《妙法莲华经弘传序》有云:“《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临之本致也。蕴结大夏,出彼干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其时铙钹通用,但以钹为常见。

《典故记闻》卷十一有载:“正统时,给事中张固奏:‘释教以慈悲清净为本,为其徒者当寡欲持戒,岂期无赖贪饕,载佛像于街市乡村,鸣铙击鼓”。

此与《文献通考》载“铜铙,浮屠氏所用浮瓯器,小而声清,世俗谓之铙”恰为一致,亦能互证。浮屠,即佛陀的异译,浮屠氏,即佛教徒,此文献记载可看出铙在佛教文化仪轨中最初使用的印迹。

由文献所见主要为宋起,即今所言铜制、圆片状、中腹有突起、两片为一副的铙的乐器逐渐大量见于史籍的记载。而记载上古礼器及先秦汉魏军中所用时,多为古言铙,即似铃似钲,可持之以击的乐器。

古言语境铙与今言语境铙在能以同称为铙乐器名称的缘由上,有一些类属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同为体鸣乐器。

其二,同为击奏体鸣乐器。

其三,同为铜制,即“八音”分,均属“金”类。

其四,同属无固定音高的乐器。

古言语境所称之为铙乐器与今言铙乐器在乐器同名的类属外,亦有一定的区别,即今言铙与古言铙乐器语境在乐器类属共同点上的有异之理,尚陈七点如下:

其一,依外形看,古言铙如钟形。今言铙如草帽状,亦如斗笠状,圆形铜片中腹突起如帽顶,故亦有称笠形互击体鸣乐器。

其二,依演奏看,古言铙为敲击演奏,即其为敲击体鸣乐器。今言铙,两手各持一面,手指缠其“帽顶”绸绳,互击演奏,即其为互击体鸣乐器。今言铙演奏方法与取得声响效果较古称铙多,有平击、擦击、闷击、撞击、边击、滚击、交击、磨击等多种演奏方式。

其三,依材质看,古言铙的制作以铜与锡的合金为主,未明确所言载铅必入的成分。这在《天工开物》中恰有记载,其云:“凡用响铜造器,用出山广锡无铅气者入内,钲镯之类,红铜八斤,入广锡二斤,铙、钹,铜与锡更加精炼”。今检古铙,虽部分地区有铅入,但文献所载未明确有铅之必入者。

今言铙之乐器,亦用响铜制作,且须有铜、锡及少量铅的合金。制作步骤要经过配料熔炼、冷砸打边、铸造成形、600度高温盐水淬火、锤打校音、抛光等工序完成。铙的音色、音量与音质,取决于制作的配料、响铜的成分以及铙片的面积、厚薄和“帽顶”的直径、大小与铙面的宽带、弧度等因素。但同样需千锤百炼,即《天工开物》所言含铙的“六乐之中,微钳棰之奏功也”。

其四,以名义连载看,古言铙,多称金铙。如《旧五代史》卷一四四载:“二人执铙以次之。《周礼》四金之奏,二曰金铙,以止鼓”。《宋史》卷一二九载徽宗大观四年八月(1110年)“又列八音之器,金部有七……曰金铙”。

今言铙,多称铜铙。如《皇宋十朝纲要》卷十八载:“庚申,诏禁铜铙、钹、佛像等,悉令纳官,仍存佛像添用冠服”。

其五,在乐器的使用用途上,古言铙多用之于卤薄、宴飨、礼乐与军旅中。今言铙多用之于佛教、道教仪式以及民间音乐、器乐合奏与戏曲、曲艺音乐中。如《四朝闻见录》》丙集载:“近者,淳祐进书,例用僧道铙鼓前导”。

其六,在体积与重量上,古言铙较今言铙大且重。如湖南宁乡师古寨出土的象纹铙,重达67.25千克。今言铙,重量多在0.75~2.5千克间,今言铙面径亦多为20~70厘米间。

其七,古之语境铙,与钲、与铃有着重要的关系,并形制相似,常以钲铙连载。如杨慎《升庵集》载“钲铙”条,亦有言“铸钲铙以拟雹声”。《清史稿》卷四三二载咸丰七年(1857年)载曾国藩团练员李元度守江西玉山,与太平军交战时,太平军有鸣铙,云“贼忽罢攻,钲铙杂作,知其穴地道,乃掘濠以防”。

今之语境铙,是与钹有着重要的关系,并形制类似,常与钹连载。如《敕修百丈清规卷第八·法器章第九》有载铙钹,并云其使用情况,“铙钹:凡维那揖主持,两序出班上香时,藏殿祝赞转轮时,行者鸣之。遇迎引送亡时,行者披剃,大众行道,接新住持入院时,皆鸣之”。

另如《清朝续文献通考》在卷一百九十六载“铙钹”,并以铙钹名而同称,且言在西乐中的流行,为我们窥视西乐中中国乐器的传播因素提供了依据,披图中有见“铙钹也”三字,未见区分,如图9:

图9 《清朝续文献通考》中的铙

今有出版物在释铙时,常将古言铙与今言铙混为一谈,即用两片一副来释似钲、似铃之古铙,现辨如下:

以下所谓,皆为古言之铙:

《诗经·采芑》有载:“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其中有言“钲”。汉·毛亨《毛诗注疏·附释音卷第十》对其所注云:“钲,音征,《说文》云:铙也,又云镯也”。

毛亨《毛诗注疏·附释音卷第十》续云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并且将钲、铙、铃有区分,如其详云:“《正义》曰:《周礼》有錞、镯、铙……《说文》云: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然则钲即铙也。《鼓人》云:以金铙止鼓。《大司马》云:鸣铙且郤……《说文》又曰:镯,钲也,铙也。则镯、铙相类,俱得以钲名之。故《鼓人》注云:镯,钲也,形如小钟。是镯,亦名钲也。镯似小钟,铙似铃,是有大小之异耳,俱得名钲。但镯以节鼓,非静之义,故知钲以静之指谓铙也,凡军进退皆鼓动钲止”。

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四有载:“复乱以饰归”(唐)张守节《正义》对其有以铙的注释,是为古言铙,如云:“武王伐纣胜,鸣金铙整武以饬归也。以去奏皮鼓,归奏金铙者。皮,文也;金,武也。”

《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四对铙有总结性的概况,并引《释名》《说文》《周礼》《乐书》诸说,如其引载:“《释名》曰:铙,铙也(者),宫悬用之,饰以流苏。《礼记》曰:始奏以文,文击鼓以惊众也;复乱以武,武击铙而退也。《周礼》曰:金铙止鼓。《乐书》曰:金铙,小者似铃,执而鸣之,以止鼓也。武舞工人所执,谓振而退武也。大者,悬而击之,像钟形。鎛旁有二十四铣,应律音而和乐也。《说文》曰:钲,铙也。铃柄中上下通,钲也。铣,小铙也。军法:卒长执铣。汉有鼓吹曲,有铙歌”。

《太平御览》如上所言均为古称铙,并未言及今所称铙。

以下是为铙钹之铙: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有载:“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即是铙钹之铙。

《杭俗遗风》载:“土地庙中多有酒肉和尚用脆鼓、铙、钹放焰口者名曰敲打”。

《宋史》卷一百八十载: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出御府铜器千五百事付泉司,大索民间铜器,得铜二百余万斤,寺观钟、磬、铙、钹既籍定投税外,不得添铸”。

《金史》卷四十八载:“初,大定间定制,民间应许存留铜鍮器物……铙、磬每斤一贯九百二文”。

《马可波罗游记》第一卷载大汗在上都的宫殿和殿中礼仪时,在寺中见到了铙,云:“该国中有许多大寺院……寺中住着两千名和尚……当他们拜佛时,焚香点烛,铙、钹齐鸣,极其庄严”。

《乾淳岁时记》载:“四月八为佛诞日,诸寺院各有浴佛会……铙、钹交迎”。

(待 续)

猜你喜欢
铜锣周礼乐器
学乐器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10分钟搞定铜锣烧
乐器
贺红安县铜锣诗社成立三十周年
铜锣的心事你别猜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
最后一声铜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