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 –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医药领域项目立项情况分析科研院所的处境及发展策略

2019-04-12 08:15李菲胡金凤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专项重点

李菲,胡金凤



从2016 – 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医药领域项目立项情况分析科研院所的处境及发展策略

李菲,胡金凤

100050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科研处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大政方针指引下,国家陆续设立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系列科技计划。“863”计划以解决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问题为核心,攻克前沿核心技术,研发关键共性技术,提升我国高技术持续创新能力;“973”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重大科学问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为未来高新技术的形成提供源头创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重点解决战略性、综合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科技问题。“973”计划、“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分别对应于科研活动中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等科研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上下承接的关系。

在本次科技体制改革前,来自各部委的科技计划(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行业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自成体系,各自管理,缺乏国家层面上的统筹协调,存在重复、分散、封闭、低效以及多头申报项目、资源配置“碎片化”等问题。

因此,2014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 号),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拉开。根据国家战略需求、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和科技创新规律,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被整合形成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这五类计划中启动最早的一项改革。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概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点资助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领域中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以及重大国际科技合作等,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按照重点专项、项目分层次管理。重点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以目标为导向,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健康产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我国的健康事业稳步前进离不开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发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 2016 年全面启动以来,共有70 余项重点专项相继启动实施,涉及社会发展、高新技术等众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共立项 3165 项,累计投入经费超过 670 亿元。生物医药领域相关重点专项有10 余项,三年立项项目达 784 项,累计投入经费总额 113.32 亿元,所占比重接近 1/5。

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医药领域立项项目分析

2016 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中有8 个是生物医药领域重点专项,分别是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精准医学研究、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2017 年新增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2018 年又新发布了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以及合成生物学等生物医药相关方向的指南。

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医院是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医学科技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基础学科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基础研究队伍庞大且具有充足的后备人力资源,有利于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综合性研究,在基础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科研院所主要从事与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相关的工作,是国家技术创新的主干部分和中坚力量。科研院所创新活动以研究开发课题为核心,产生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并通过帮助企业中试与工业性试验及技术咨询服务等手段,推广与扩散研究课题的创新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和销售等,都结合在一起并形成统一的创新格局[1]。医院承担着医疗、教学和科研任务,是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科技创新也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现代高科技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向医学领域渗透,学科交叉融合的势头十分明显,医学科技创新的领域越来越宽,步伐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快,也需要更多的医学主体参与科技创新[2]。

2.1 承担单位主体总体分析

笔者统计分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6 – 2018 年生物医药领域相关重点专项立项情况。从立项项目承担单位主体分布来看,高校承担项目 353 项,获批经费 47.12 亿元,项目数占比 45.03%,经费额占比 41.58%;科研院所承担项目 121 项,获批经费 21.18 亿元,项目数占比 15.43%,经费额占比 18.69%;企业承担项目 114 项,获批经费 19.74 亿元,项目数占比 14.54%,经费额占比 17.42%;医院承担项目 182 项,获批经费 23.55 亿元,项目数占比 23.21%,经费额占比 20.78%;其他机构承担项目 14 项,获批经费1.74 亿元,项目数占比 1.79%,经费额占比 1.54%。从统计数据来看,高校无论在立项数目或获批经费数额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医院作为重要的医学科技创新主体,也占有较高份额。在这种激烈竞争形势下,科研院所在夹缝中艰难立足。如何寻找突破口,争取承担国家重大研究任务主动权,拓宽创新道路,是现如今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后科研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2.2 生物医药领域各重点专项承担单位分析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三年共在生物医药相关领域部署了 10 余个重点专项,截至 2018 年 10 月 31 日,已经发布拟立项清单的重点专项为 9 个,分别是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精准医学研究、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和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和定向项目已合并统计)。从立项项目数量统计结果(表1)可以看出,高校在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精准医学研究三个重点专项上占有绝对优势,企业在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和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上一马当先,医院和高校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平分秋色,而科研院所只在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上占有较大份额,其余重点专项均表现平平。

2.3 生物医药领域重点专项立项项目承担单位 TOP10

笔者对所有承担单位的获批立项数量和经费总额进行统计分析,前 10 位的单位中有 8 家高校,2 家医院,高校占据绝对优势(表2)。北京大学获批经费总额最多,为 5.07 亿元,中山大学获得立项项目数量最多,中标 36 项。中国医学科学院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仅其下属的肿瘤医院进入 TOP10,可见科研院所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地位不甚乐观。

3 科研院所在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中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在具体申报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要求以项目形式整体申报,并要覆盖全部考核指标,项目的组织及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体现强强联合。在这种模式下,对承担单位的要求明显提高。

表 1 生物医药领域重点专项立项分布(以立项项目数和经费总额为指标)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http://service.most.gov.cn/index/。

表 2 生物医药领域重点专项承担单位项目数量和经费总额 TOP10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 http://service.most.gov.cn/index/。

3.1 科研院所具有的优势

科研院所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之一,应用基础研究实力雄厚。不同于高校立足前沿基础研究、企业侧重于产业化示范以及医院紧密结合临床应用,科研院所主要进行应用基础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桥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研院所承担企业“孵化器”的作用,使最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3]。科研院所同样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大量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推动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

3.2 科研院所存在的不足

科研院所的特点是“高、精、尖”,而这也成为科研院所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软肋。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交叉融合条件完备,涵盖全部重点学科。随着学科评估整合,更为精细化、科学化,覆盖国家战略需求的各个领域。医院中的学科门类也是涵盖全部医学领域,有些医院还有内设研究所,做到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共同发展。而科研院所内的学科设置非常“专”,一个院所内的一级学科基本上只有一个,各个科室都是其下属的二级或三级分支学科。科研院所要想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这种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重大项目,需要比高校和医院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联合其他学科优势单位。学术上的合作与共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因此科研院所在接到项目申报指南通知后想快速组建一支学科门类齐全的科研团队,难度相当大。

4 针对科研院所的几点建议

科研院所应如何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笔者有如下建议。

4.1 主动加强与优势单位的合作

科研院所需清楚地认识自身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现实位置和优劣势,积极主动地寻求与高校、企业和医院合作,促进优势学科和国家级平台得到更充分地发挥。以浙江大学为例,通过学校发文成立了 16 个科技联盟,主动组织前期预研,凝练了“16 + X”预研项目,积极抢占未来学术制高点[4]。而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美国的科研工作直接面向产业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在适合的科技政策引导下,中、低层次的技术合作由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自愿发起,主动联合创办研究中心。通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盟,搭建稳定、高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将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研院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

4.2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为保证科研院所科研水平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首先,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更好地发挥高层次引进人才的聪明才智,为科研院所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着重于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设立所内人才基金,解决青年科研人员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必要经费,为其科研水平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科研工作作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分配制度中考核的标准,建立科研评估体系,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科研人员申报高层次课题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偏向基础和前沿的部分专项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对负责人有年龄和职称要求,可谓为相关学科优秀人才“量身打造”。要鼓励青年优秀人才积极申报和承担青年科学家项目,可以有效提升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认识,培养前沿创新思维和项目管理能力,从而迅速成长。

4.3 科研管理部门做好申报组织工作

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都必须及时学习和掌握国家关于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政策、科技纲要和发展规划等,明确国家的支持重点。在新一轮科技改革背景下,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转变工作方式,提升管理效能。其一,及时关注申报动态,做好政策宣传和指南通知解读工作;其二,精准掌握全所学科优势和人才团队情况,以便于整合申报资源;其三,积极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预评审指导,提高项目竞争力。

5 结语

国家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重点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旨在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正在飞速发展,这些新兴技术与生物医药领域的结合无疑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也极有可能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下一步重点部署的方向。这对于科研院所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科研院所应该主动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继续大力发展优势学科,重点关注学科交叉与高新技术融合应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

[1] Xu H, Hao HH. Division of labor research abou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institute,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J Zhengzhou Inst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 2006, 24(4):109-112. (in Chinese)

徐恒, 郝会会. 研究所、高校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分工研究.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6, 24(4):109-112.

[2] Li HY, Yin M. The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of hospit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strate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Chin J Medi Scie Res Manag, 2017, 30(1):23-25. (in Chinese)

李淮涌, 殷明. 医院科技创新的复杂特性及科研团队管理策略.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17, 30(1):23-25.

[3] Zhang ZH. On how to cultivate the leading role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Culture Corporate, 2015, (2):230-231. (in Chinese)

张振会. 浅谈如何培育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文化, 2015, (2):230-231.

[4] Yan ZY, Cheng SX. A stud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s in universities -- taking Zhe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day Sci Technol, 2016, 11:50-52. (in Chinese)

严智宇, 程术希. 高校面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组织方式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 今日科技, 2016, 11:50-52.

[5] Qi Y, Cen S, Yu B.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institution for medicinal research. China Med Herald, 2014, 11(13):133-136. (in Chinese)

齐颖, 岑山, 于滨. 新形势下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一体化的探讨.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13):133-136.

胡金凤,Email:hujinfeng@imm.ac.cn

2018-11-23

10.3969/j.issn.1673-713X.2019.02.016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专项重点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
重点推荐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