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手抓面小巷烟火中的人间幸福感

2019-04-12 01:55康城黄文斌康城
城市地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五香漳州圆圈

文+康城 图+黄文斌 康城

Comfort food,即“治愈系食物”,简单来说就是能提供幸福感的食物:可以是寒冷雨夜里的一碗热汤,飘着翠绿的葱花圈,带着金黄色的油花,入口瞬间让你从胃到心充满暖意;也可以是童年记忆中永不褪色的家乡味道,吃上一口,心头涌上许多温暖和煦,味觉背后的复杂记忆都化作舌尖的满足。

漳州人的Comfort food,一定是来自街头巷尾的各色小吃。其中,新华路上的打锡巷,作为漳州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角落,总以食物的美好滋味,让这座城市温暖又鲜活。巷子里那家卖漳州手抓面的小店,十几年如一日,以不变的味道传递着幸福感,坚守的既是口味,也是漳州人的情怀。

对于很多人来说,漳州是个陌生的地方。不同于日渐商业化的厦门,漳州在岁月的变迁里,始终保持着闲散的生活气息——就算道路不断扩建,房屋不断重修,老街老巷里透出的依然是那份直戳人心的闽南韵味。

在漳州,有云水谣百年榕树下的水车作响;有土楼人聚族而居的独特风情;也有镇海角潮起潮落间的日出日落。而我记忆里的漳州,是那些散落在街巷间的好味道。

地处“闽南金三角”的漳州,是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隐藏着许多令人惊喜的美食,有卤面、手抓面、沙茶面、鸭面、鱼粥、锅边糊、豆花、肉粽、蚵仔煎、菜头粿、莲子圆等等。漳州小吃品种繁多,多到能让吃货们品尝几天不重样,而我独爱的那一份,就是别有风味的漳州手抓面。

左右页图:在漳州,过个马路,拐两个弯,钻进条老巷子,就是一片散发阵阵香气的美食空间,里面藏着各种各样的好味道:漳州手抓面、五香面、卤面、沙茶面、锅边糊、蚵仔煎、菜头粿、莲子圆……其中,本地老饕们最好的那一口,莫过于漳州手抓面,黄澄澄的面条配上丰富的酱料,咬一口,幸福感便溢上心头。

形似饼实为面市井中的随性

一句“南碾米来北磨面”,勾勒出了中国传统饮食的大格局。然而,传统的格局从来都无法桎梏人们对美食的想象力,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迁徙,使这看似死板的格局活灵活现起来。

相传,当年漳州建郡,一大批河南固始县人到此开疆拓土,与他们同行的还有那被味觉牵动着的家乡记忆。对家乡味道的渴望,让他们将乡愁幻化成美食,一根长长的面条系住了天南海北的心,从此面食界的舞台上便为漳州面留下了一束追光。

漳州面,本地人也叫它“面份”,乍一看,它不似闽南面线的细如发丝,圆粗圆粗的那股劲,反而带着几分北方拉面的气势。由于漳州气候湿润,在制作漳州面的过程中会加入大树碱(从天然草木灰中提炼出的植物碱),以达到延长保鲜时间、防止面条变酸的目的,而做好的面条看上去黄澄澄、油亮亮的,所以漳州面也被叫做“黄油面”。吃之前在开水中一过一捞,蛋白质分子就被唤醒,吃起来清爽弹牙,软中带韧的劲头,足以撼动你的牙尖,而余味里的一抹涩口,还透着淡淡咸味和丝丝碱香。

漳州面的神来之笔要属漳州手抓面,顾名思义,要用手抓着吃,本地人也叫它“五香面份”或是“豆干面份”。其做法是以过水汆熟的漳州面打底,团成圆饼,微微晾干,然后抹上五花八门的调味酱料,打下味道的核心基础,芥辣、甜酱、蒜蓉醋、沙茶酱、花生酱、辣酱、萝卜酸,喜欢什么就抹什么,没有固定规则就是风味小吃最大的规则;码上炸到发泡的油豆干,外酥脆,内温润,又或是码上漳州特色五香,豆皮裹着肉丁的香、荸荠的脆,经油炸洗礼,脆、嫩、香、酥合为一体;最后再浇一勺酱料,汁水四溢,将面饼卷成筒形,抓在手里大口大口地吃,油而不腻,齿颊留香。食客在大快朵颐的同时,还要格外小心酱料滴答滴答地溅在身上,不过这也是市井小吃该有的那一份随性。

左右页图:左图为本地人吃手抓面时的“标配套餐”:手抓面、五香、炸豆干、大骨汤。右图为漳州文昌门,高约24米,进深约15米,建于1997年前后,是漳州老城改造的成果之一。此外,自西向东穿过文昌门,就是漳州最主要的交通交汇口、贯通四方的新华路,同时也是老漳州人口中的“圆圈”片区。

新华路老街老巷中的漳州记忆

城市的发展如滚滚江水不曾停滞,现代化的进程冲走了不少城中的老街老巷。即便如此,每一座城市和每一片土地的历史,总会印在当地人的记忆里,成为这个城市的血脉和根。

新华路是漳州人最熟悉不过的地标。记忆中的新华路是繁华的,总是在车马粼粼、人流如织的热闹场景中开启新的一天,就像漳州一句古谚语描绘的那样:“东门金、南门银、西门马粪、北门苍蝇。”新华东路是一条商业街,从郊区的牛墟市场到市中心的文昌门,以文昌门为界再往西是新华西路,直通到中山公园和百货大楼,当时的百货大楼绝对是漳州的商业中心。新华东路上有很多街巷,其中有一条叫“达聪巷”,巷子口开着家“达聪小巷五香面”。虽然现在老巷子已经被拆了,面摊也已迁址,但当年人们挤在巷子口吃手抓面的场景,我依然记忆犹新:几张大长桌拼起来,主桌支一锅热气腾腾的大骨汤,桌前摆几张长条凳。逛街的人走到这里,歇个脚,要份手抓面,再来碗加了肉丸、小肠、大肠或者猪肺的大骨汤,一口面一口汤,一干一湿,一凉一热,虽不是冰火两重天,但口感也相当独特。来吃手抓面的人总是很多,凳子坐满了,人们就“一二成对,三五成群”地站在摊位边上,边吃边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别有一番风味。

在新华路上,还有个不得不提的地方,那就是“圆圈”。老漳州人口中的“圆圈”,说的是当年军阀张毅在新华西路与新华南路的十字路口建的那座“延誉亭”。因其底座有三级同心圆台阶,被漳州人直白地叫为“圆圈”。后因占据十字路口中心,使得车辆穿行受阻,于1967年被拆除。虽然这座亭子已经消失多年,但“圆圈”却作为那个片区的代名词在市民的口中保留了下来。

“圆圈”附近有一条街巷叫“打锡巷”,是条美食街,集中了不少本地的特色小吃,有鱼粥、干拌面、鸭面,还有几家卤料店。如今的“达聪小巷五香面”就搬到了打锡巷,从一个面摊变成了一家小店,在这个漳州人从小吃到大的美食天堂里远近闻名。

从达聪巷到打锡巷“达聪小巷五香面”美味依旧

多年过后,为了重温脑海中那关于“达聪小巷五香面”的美好记忆,更为了再尝尝那熟悉的美好滋味,我们一行几人兴冲冲地赶去了打锡巷。新的店面不大,店名也没变,墙上挂着四五个“漳州名小吃”的金字招牌,摆明是漳州老字号。

手抓面端上来,手掌大的扁圆形面饼,淋上酱料,撒上些许本店的特色洋葱碎,让人食指大动。喝一口大骨汤,汤底用实实在在的大骨熬出来,汤色浓白,洒上诱人的芫荽,香喷喷、热乎乎的,直暖人心。要知道,“达聪小巷五香面”的汤可谓是良心之作,不像有的店连大骨都舍不得放,那种店是开不了多久的。喝了汤,再来点五香、蒸丸、炸肉,才能过瘾。店里的五香堪称一绝,半肥半瘦的猪肉切块,用五香粉、荸荠、葱花、地瓜粉等抓匀为馅,包入豆皮里一炸,外皮金黄,带着油光,趁热咬一口,香味浓郁,鲜美可口;蒸丸是将加了五花肉、香菇、荸荠、面粉的蒸水蛋,蒸熟后再油炸,香软细腻,蛋香浓郁;炸肉类似于酥肉,外酥里嫩,蒜味飘香。最后来份卤料收尾,生肠卤的饱含滋味,吃起来爽脆利落。

左右页图:位于打锡巷的达聪小巷五香面店,门面不大,装修也不华丽,但拥有全漳州最好吃的手抓面,其魅力不仅在于好吃,还在于“好看”:走到店里,透过厨房的玻璃窗可看到手抓面的制作过程,包括码面饼、加配料、淋酱汁、撒洋葱碎……

说起漳州美食,每个区县都有各自的特色。有一次同平和县来的朋友喝茶,他说漳州最好吃的是平和水面,我当时觉得奇怪,不是手抓面最好吃吗?后来细细想起,每个地方的小吃,都包含着童年记忆,浸润着成长的味道,甚至还记录着一个城市的变迁历史,那是不可代替的滋味,也是每个人心中念念不忘的情感,有谁不会认为那是最美的?本地的美味小吃,都能给人一种绵长的幸福感。

猜你喜欢
五香漳州圆圈
行为判断
行为判断
五香黄牛肉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首个妇女组织在漳州成立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圆圈填数
五香虫
漳州岱仙岩仙祖信仰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