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煜 沈鑫 黄佳佳
摘要:当前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尤为必要。本研究通过对新时代革命传统教育的不同途径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互联网对于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带来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以期探索“互联网+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
“互联网+”时代为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人才培养及育人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环境和挑战。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主力军,大学校园是网络普及率极高的区域。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实效性,我们必须用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岡山强调“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因此,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被忽视。切实加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继承革命传统文化。我们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一、革命传统教育及其类型
“革命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来的“革命文化”,亦即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泽东同志有关革命传统的这一表述,是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的基本依据。目前国内有关革命传统的概念内涵主要指的是“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新时期所形成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实践的精神凝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革命传统教育旨在运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和其他红色资源,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更是意义深远。
综观当前已有的研究与实践,革命传统教育途径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宣传教育的方式。包括使用宣传栏、广播、报纸、互联网(包括新媒体)进行宣传,树立典型的教育方式旨在通过模范人物进行革命传统的宣传,也可以归入此类。二是课堂教育的方式。这种方式并非纯粹的革命传统教育,而是与思想政治课、军事理论课相结合,将革命传统教育融于第一课堂。三是实践教育的方式。开展红色主题实践、红色旅游等实践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在比较不同教育途径的优势与不足时,我们需要特别重视互联网的普及这一时代背景。新媒体时代,如何评价不同的革命传统教育方式,如何选择能够最有效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途径?这正是本研究所要尝试回答的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更加真实有效地了解“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现状,探索“互联网+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佳途径,我们对在校大学生以问卷形式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以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23份。在有效的样本中20?25岁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占51.6%;在专业类别方面,医学类、理工类、经管类学生较多,占比分别为48.9%、19.7%、10.3%;政治面貌中,以共青团员为主,占76.2%,中国共产党党员,占18.8%。
(一)大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的认识
在调查中,有87.4%的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包括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81.2%的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是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48.9%的学生能总结出革命传统的总体内容。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革命传统知识的了解仍需要加强和提高。在对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看法上,94.2%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程度上的意义,或是树立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或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有94.6%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可见学生的主动性较强,在革命传统教育上,学生是持有肯定态度的。这就提示高校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抓住机遇和主动性,加强对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
44.4%的学生认为革命传统和生活的关系较大,30.9%的学生认为革命传统和生活的关系很大。可见,学生认为革命传统教育是很重要的。同时,52.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30.5%的学生认为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完全有必要。这组数据足以说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认识到革命传统教育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革命传统教育持肯定态度。(见表1)
(二)大学生对不同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的认识
以进入大学为时间节点,大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次数在1?3次的最多,占54.3%,10次及以上的占8.1%。由此可见,大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次数较少,学校应适当加强对大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
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方式方面,选择讲座和校园广播、校报、校园宣传栏的方式的占比分别为60.5%和52.0%;38.6%的人选择通过社会实践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校园论坛的教育方式利用率低,但微信公众号是一个新兴的平台。87.0%的学生接受过以微信推文的方式开展的革命传统教育。由此可见,尽管以往的革命传统教育方式中,革命传统讲座和相关的校园广播、校报、校园宣传栏的占比仍然较大,但社会实践和微信公众号同样是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方式,其中,微信公众号已成为新的革命传统教育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互联网时代,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应与时倶进,教师要主动把握时代发展带来的便利,采用微信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在期望革命传统教育的表现形式上,50.2%的学生期望可以通过情景剧的方式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43.0%的学生希望通过图片展览和文学作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更加喜欢有趣且生动活泼的教育表现形式。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不同的革命传统教育方式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社会实践。根据上文的数据分析结果,我们了解到通过社会实践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属于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通过前往红色地区实践来传递革命传统知识,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会实践作为一种革命传统教育方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58.7%的学生觉得教育的内容容易流于形式;56.1%的学生认为实践内容过于表面,难以深入领会优秀的革命传统;47.5%的学生认为教育的持续性差,实践过后容易遗忘;38.1%的学生认为受众有限,影响有限。第二,微信。微信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秀,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据调查,87.0%的学生支持通过微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但是我们认为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受众不主动关注,缺乏自主性;二是推送内容良莠不齐,难以保证教育质量;三是缺乏切身体会,难以在受众身上引起共鸣。第三,第一课堂。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初形式即利用第一课堂开展的大学生军事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课堂传授具有内容丰富、授课系统化等特点,但是课程性质的特殊性与专业无关,授课方式枯燥无味,缺乏红色教育氛围,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甚至抱有“混学分”的错误态度。
(四)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接受程度的年级差异
我们从学生对于革命传统教育的认可度、接受度以及对不同教育宣传方式的认可程度方面进行年级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在对红色旅游、社会实践等宣传方式的接受程度上不同年级的被调查对象没有差异,其他各个方面,都呈现不同年级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学生所处的年级与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性,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意愿,对校园广播、校报、校园宣传栏等宣传方式的接受程度,对校园论坛(BBS网络论坛)等教育方式的接受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据此可以认为年级越高,学生越倾向于认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必要性。同时,年龄越大的学生对于校园论坛(BBS网络论坛)、校园广播、校报、校园宣传栏等宣传方式的接受程度越好。
(五)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接受程度的政治面貌差异
从学生对于革命传统教育的认可度、接受度、以及对不同教育宣传方式的认可程度方面进行政治面貌的差异性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政治面貌在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性、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意愿以及对不同宣传方式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党员和共青团员相对于其他政治面貌的学生对于革命传统教育的各方面均有更高的认可度。
三、“互联网+”时代开展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建议
革命传统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为了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的功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基于调查数据及分析,我们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一)增强大学生对革命传统知识的了解
尽管大部分大学生对于革命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持肯定态度,并对革命传统的内涵有着正确的认识,但少数大学生不能完整地概括出革命传统的内涵,对革命传统知识的了解亟待加强和提高,进一步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仍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部分。学校作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推动者,要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承担起开发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责任。比如,2017年4月,笔者所在学校将遵义革命展览馆搬人科学艺术中心,师生不必前往遵义即可参观学习,既减少了旅途的奔波和大量的开销,又能听到讲解员专业的知识讲解,还可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慕课(MOOC)、微课等形式将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制作成网络课程供大家自行学习。此外,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能够认识到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及其他革命传统教育机构应该抓住教育契机,充分利用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促进革命文化的深入传播和广泛继承。
(二)充分认识不同革命传统教育方式的优势和不足
利用广播、报纸、互联网(包括新媒体)等方式进行的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氛围,但也可能导致学生在缺乏自主性的情况下对革命传统教育产生刻板印象。而与思想政治课、军事理论课相结合的课堂教育方式虽然在内容上更为体系化,但在现实中却经常流于形式、脱离学生日常生活。有趣生动的“参与型”教育形式是大学生最为期待的革命传统教育途径。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革命传统教育中情景剧的方式最受欢迎,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化学化工学院每年都会举办红剧大赛,以生动的舞台风格、丰富的话剧主题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另外,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有助于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在实际过程中如何避免随意性和不系统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一方面,保持现有的课堂教育模式,任课教师积极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寻找革命传统教育的契合点,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系统性和便利性讲授我国优秀的革命传统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做到革命传统教育网络化,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三)新时代需要利用新手段把握时代新机遇
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的运用俨然成为新一代革命传统教育途径的新平台。高校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革命教育资源存量,创新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展现形式,做好革命传统教育的增量工作,使利用微信、易班等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常态化。微信等新媒体虽然具有即时传播、形式多样等特点,但在很多时候无法给予受众最直接的体验和内心触动,同时,把关不严容易导致推送质量不过关,造成教育效果不佳等情况。运用微信公众号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越来越受大学生的欢迎,强化教育效果,需要发挥已有不同教育方式的优势,适当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比如,线上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教育专栏“历史上的今天”来讲述红色故事,线下可以采访老红军,走访革命旧址,开展红色征文等活动。
(四)有效的革命传统教育应考虑群体差异性
本研究重点从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的认可度、接受度,以及对不同教育宣传方式的认可程度方面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校园论坛(BBS网络论坛),校园广播、校报、校园宣传栏,参观革命传统展馆等教育方式在高年级学生以及女生群体中有较好的接受性,微信公众平台和社会实践的方式不存在性别、年龄、年级的差异。因此,“互联网+”时代,在充分发挥党(团)员带头作用的情况下,融合其他教育方式优点的微信公众号宣传和社会实践方式可能更加具有普适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晖,任辛.一定要让革命老区发展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在江西看望慰问干部群众纪实[N].江西日报,2016-02-0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2017.
[3]段陆雪.新疆在校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新疆大学为例[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
[4]刘凌凌,范桂兰.论网络时代的革命传统教育[J].老区建设,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