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艳清 聂莎 邓少玲
[摘要]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3月在广州市惠爱医院住院的200例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00例。但在整个研究周期中,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患者从研究中脱落,最终研究组92例,对照组8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个体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在干预前、后及出院后3、6、12个月,由接受过相关培训的精神科医生,使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以及自编服药依从性调查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自知力、治疗态度和药物依从性进行评定。结果 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及出院后3、6、12个月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及出院后3、6、12个月的ITA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院后3、6、12个月的服药完全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维持其治疗期间的治疗态度,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关键词]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态度;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2(b)-0215-05
精神分裂症是目前社会上的一种重性精神疾病,同时具有迁延性、易复发等特点。抗精神病药物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工具,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1-2]。然而,目前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明显存在依从性较差的问题,据统计,其不依从率约为50%,这也成为诱导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重要因素[3-4]。因此,为了改善这方面问题,进行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CBT主要通过改变患者的信念、思维以及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改善患者现有的不良认知,从而减轻甚至消除其不良情绪、行为等。本课题选取在广州市惠爱医院住院的200例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CBT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的住院患者进行干预,并展开精神科知识教育和进行康复训练,直至患者出院后,仍然进行追踪观察,期限是1年,在此基础上,分析患者在出院回归社会这一期间,药物治疗依从性是否有所改善,以及改善状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3月在广州市惠爱医院住院的200例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以ICD-10为标准,患者的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符合[5];②患者年龄18~45岁,性别不限;③患者均具备初中或以上文化水平;④患者急性期精神症状在药物治疗后基本被控制;⑤患者处于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测评时,总分35分;⑥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重大躯體疾病、存在严重交流障碍以及精神发育异常者。②被诊断为器质性病变、活性物质及非依赖性物质而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00例。在整个研究周期中,研究组患者总共脱落8例,其中男5例,女3例,脱落原因为6例失访,另外2例患者或者家属拒绝接受随访。对照组患者总共脱落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脱落原因为1例入组错误(修正诊断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另有8例失访,还有4例患者或者家属拒绝接受随访。因此,本研究中实际纳入的研究对象为179例,其中研究组92例,对照组87例。研究组中,男58例,女34例;年龄20~38岁,平均(28.54±7.45)岁;病程1~10年,平均(5.93±3.24)年;受教育年限9~18年,平均(13.78±3.44)年。对照组中,男63例,女24例;年龄20~40岁,平均(29.92±8.12)岁;病程1~11年,平均(6.76±4.20)年;受教育年限8~15年,平均(11.68±2.7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
1.2方法
在整个研究周期中,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抗精神病药物,以进行维持治疗。入组前,由研究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试验的具体细节,在充分了解本实验的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全部患者入组后,均进行常规治疗护理以及学习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学习内容包括精神疾病常识、压力调节、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疾病复发、预防、康复等。
对照组患者采用精神科住院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在患者清醒时进行健康宣教及心理安抚,与其保持沟通,做好生活护理,协助患者正确服药;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讲解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治疗、护理要点等,让其接受现状。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采用CBT,由干预小组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干预方案,每周干预1~2次,每次45 min,整个周期共干预6~8次。干预小组由6名精神科的临床护师组成,对这6名成员是有一定要求的,要获得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才可入干预小组。具体干预方案如下,(1)认知治疗主要分为5个步骤进行:①认识自动思维,对疾病的不合理认知有可能导致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找出相关的不合理信念和不良情绪,搞清楚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缘由。②列举出现存在的认知歪曲例子,如非此即彼、任意推断这类绝对化思想,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提升患者的认知水平,使错误的思想得以矫正[6]。③改变极端的信念原则。鼓励患者去探索不良的认知影响其生活的程度和深度,使其产生新观点,并促进其新的合理信念的产生[7]。④检验假设,在知道患者存在病态的信念之后,并不马上给予否定,而是让患者充分认识到:如果其观点正确,需用事实证明其合理性,从而鼓励患者验证其观点[8]。⑤布置作业(即三栏笔记法):教导患者使用两条竖线将其笔记分成三栏,第一、第二、第三栏分别记录自动思维、对自动思维的分析(认识歪曲)、正确的思维或对情况的重新分析。(2)行为治疗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①和患者一起商量讨论,写下每天的生活计划,例如每天起床、吃饭、睡觉的具体时间,都制定相应的计划。对患者这些计划的执行状况,护理人员给予监督。奖励表现好的患者。当患者遇到困难时,实时与患者聊天,认识到完成欠好的缘由,激励其坚持下去。②指导患者开展生活技能训练,在住院期间与患者一起商讨,其对哪些生活技能感兴趣,如看书、学习、运动、写作、绘画;同时也可以是一些其他的应对技能,如学会拒绝某些人或事、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等等。可根据患者的能力和心情来设置活动的难度以及标准。对使命难度和完成后的兴奋水平加以打分,进行测评(分5个级别,0级为轻易、无兴奋感;5级为很难、非常愉悦),并将以上打分实时记录下来。这样患者就可自我发现感兴趣的事,同时还可以检查认知情况。③放松训练,指导患者学会呼吸放松疗法的技巧,在患者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使用这方法进行放松。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在干预前、后及出院后3、6、12个月,由接受过相关培训的精神科医生,使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9]、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 questionnaire,ITAQ)[10]及自编服药依从性调查表,分别评定两组研究对象的病情、自知力、治疗态度和用药依从性。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及出院后3、6、12个月的BPRS评分、ITAQ评分及服药完全依从率。
评价工具如下,①BPRS量表:总共有18项,总分(18~126分)、单项分(0~7分)、因子分(0~7分)和廓图。总分和疾病是否严重性呈正相关性,得分高的患者,其病情越严重。该量表的评定工作需由通过相关培训的精神科医生才能开展。②ITAQ问卷:总共有11项,主要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服药态度的评价,根据回答的完整程度,分成3个等级,0分=没有认识;1分=部分认识;2分=完全认识。得分范围为0~22分。③自编用药依从性调查表:其标准最要分3个层次,完全依从: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都能按医嘱主动服药;部分依从:不管是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都不能完全按医嘱服药,偶尔有自行减少服药剂量甚至停止用药的现象;不依从:不管是住院期间还是出院后,都不遵医嘱服药,且对服药表现出抗拒。
1.4质量控制
本研究执行人员总共有6名,这6名人员均为精神科护师,且均已通过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获得资格。参与研究的所有执行人员均参加业务技术培训,为期2个月。还有执行人员也要参加各评定工具联合测查的一致性训练,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经检验,执行人员之间的一致性检验较好(Kappa=0.80~0.9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及出院后不同时间BPRS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及出院后3、6、12个月的BPR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及出院后3、6、12个月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及出院后不同时间ITAQ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ITA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及出院后3、6、12个月的ITAQ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及出院后3、6、12个月的ITA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及出院后不同时间服药完全依从率的比较
干预前及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服药完全依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及出院后3、6、12个月的服药完全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及出院后不同时间的服药完全依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出院后3、6、12个月的服药完全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性疾病,给患者以及其家庭带来很大痛苦,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11]。现今,在国内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药物治疗应用极其常见和广泛,虽然为数不少的患者在药物治疗后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大多数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很多症状缓解或自知力恢复后的患者,都会因担心病情复发、被社会歧视、缺乏自信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障碍等心理问题,其心理功能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12]。使用社会心理治疗作为辅助性治疗,涉及康复干预、个人心理治療这两方面,这对患者十分有利。CBT将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巧妙结合,已成为近年来使用最广泛的心理疗法。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指南进行过这方面的推荐,心理治疗用于精神分裂症治疗,建议所有患者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同时,接受CBT及家庭干预[13]。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用药依从性与病情之间存在相关性,即病情越严重,其依从性则越差[14]。本研究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干预后及出院后3、6、12个月的BPR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ITAQ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及出院后3、6、12个月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ITA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CBT有显著改善作用。也充分表明进行常规治疗后,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有一定缓解,提示认知行为干预对控制患者精神症状有重大的作用。
另外,患者康复的关键以及维持病情稳定的必要条件均为治疗依从性提高。周锦泉[15]的调查研究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危险因子,结果表明,复发的主要危险影响因素为服药依从性。本研究对患者的依从性情况进行考察,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干预后及出院后3、6、12个月的服药完全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研究组患者的依从性呈逐渐升高趋势。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及出院后不同时间的服药完全依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院后3、6、12个月的服药完全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认知心理治疗让患者认识到维持治疗的必要性,而且在患者出院后的半年甚至1年内,效果仍旧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