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韵晴 杨志雄 王丽芳
[摘要]目的 探究韩国BL热牙胶垂直加压联合冷牙胶侧方加压法和单纯热牙胶垂直加压法充填根管的优劣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根管填充的113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57例,73根管)和对照组(56例,70根管)。对照组采用单纯热牙胶垂直加压法充填根管,观察组采用韩国BL热牙胶垂直加压联合冷牙胶侧方加压法充填根管,对两组的根充恰填率和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操作失误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牙恰填率(98.63%)明显高于对照组(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的成功率(98.6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韩国BL热牙胶垂直加压联合冷牙胶侧方加压法充填根管,可明显减少操作失误,提高恰填率,临床效果显著,适合临床应用。
[关键词]根管充填;韩国BL热牙胶充填;冷牙胶充填;侧方加压;恰填率
[中图分类号] R78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2(b)-0143-03
牙髓病及根尖周病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口腔科疾病,在临床治疗中根管充填是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对治疗效果产生较大影响[1]。以往临床上根管治疗,效果欠佳,易出现充填不良[2]。近年来,临床治疗不断探索新的充填方法,发现将冷压胶侧方加压和热压胶垂直加压充填联合治疗,因为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可令牙胶在加热后软化,增加其流动性,可使要充填的空间均被致密地充填,并可增加根管封闭的严密性[3]。本研究旨在探究韩国BL热牙胶垂直加压联合冷牙胶侧方加压法在充填根管的临床效果,并与单纯热牙胶垂直加压法充填根管的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根管填充的113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观察组57例(73根管),男35例,女22例;年龄16~65岁,平均(38.4±2.7)岁。对照组56例(70根管),男33例,女23例;年龄18~63岁,平均(37.6±2.5)岁。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全部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并自愿加入。两组的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行ProPexⅡ根尖定位仪(MAILLEFER INSTRUMENTS HOLDING SARL,国械注进20152 550986)对工作长度进行测量,预备根管采用M3镍钛器械进行,操作过程中采用生理盐水及双氧水交替冲洗,然后对根管进行干燥处理后封入Ca(HO)2,嘱患者1周后回院复诊。若患者复诊未出现患牙不适、根管异味及明显渗出液,则可行根管充填。观察组行热牙胶联合冷牙胶侧方垂直加压法充填根管。治疗前行常规消毒,吸干,先用和主锉相同的主牙胶尖插入根管至工作长度,于X线下查看工作长度是否合适。确认工作长度合适后,对根管行干燥处理,于主牙胶尖涂抹根管充填糊剂[(鄂)卫消证字(2009)第0033号,深圳市爱牙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缓慢进入至根管相应的长度,然后采用和主锉相同的侧压器,采取短于工作长度1 mm进行侧压,并做好标识。后于副尖涂抹根管充填糊剂,并插入侧压器的深度,慢慢地向冠方进行侧压充填至根管口下约2 mm。连续加压后,将BL热加压系统(Mela公司,韩国)温度调至200℃,热压工作头置于根管口后,开启加热源,将多余的牙胶尖去除,然后根向加压直至热压工作头前进到距标记点约2 mm;将加热源关闭,持续根向压力,并令热压工作头前进到标记点至参考点,然后继续根向加压至热牙胶冷却。然后进行根管中上段的充填,将热牙胶(国械注进20173630475,美国Ormco Corpora)采用牙胶枪注射于根管内,并加压至充填完成。对照组仅实施单纯热牙胶垂直加压法充填根管,行常规消毒及预备根尖后,采用热压工作头,且选取较工作长度短4~5 mm的热压工作头,做好标记点。将选择好的主尖涂上根管充填糊剂后,插入根管内,余下步骤和操作和观察组相同。
1.3判定标准
①恰填率。通过X线对充填效果进行判定,并分为以下3个等级。适填:根管封闭良好,根充材料与根尖距离≤2 mm;欠填:根管封闭欠佳,根充材料与根尖距离>2 mm;超填:根充材料越过于根尖。②临床效果。成功:患者未见明显不适感,经临床检查未发现松动、叩痛等临床表现,通过X线显示根管充填物完整,尖周稀疏区未见明显无变化;失败:患者出现浮胀感或者咬合痛,经临床检查出现松动未改善或者增加、叩痛、出现窦道或窦道未消失。通过X片显示根管充填物被吸收,且尖周稀疏区扩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操作失误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牙胶端气泡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牙恰填率(98.63%)明显高于对照组(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成功率的比较
随访1年后,观察组的成功率(98.63%)明显高于对照组(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根管治疗的成功与否和根管充填结果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因为牙胶在加热软化后其流动性有着明显的提高,可令牙胶注入至根管内不规则位置,以得到良好的充填效果,通过X线显示充填后的牙胶均匀且致密,明显提高了空间稳定性[4-5]。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冷牙胶行根管充填,尽管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充填时牙胶会出现质地不均匀,无法和根管壁相适应[6],另外会出现遗留痕迹而导致充填不完整,由于无法将整个根管系统进行严密的封闭,便会影响尖周炎症的控制,同时在行侧方加压时产生的楔力较大,容易出现根管纵裂[7-8];因此,对根管的恰充对根管治疗具有重要意义[9]。采用热牙胶充填便可有效避免上述情况,临床上提倡采用热牙胶垂直加压联合冷牙胶侧方加压法进行根管充填[10-11]。本研究采用韩国BL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过程中将牙胶加热,在其熔融后利用其流动性增强的特点,将其注入进根管,有利于充填至根管的每个位置,可以完成冷侧压根充法无法触及的副根管与侧支根管,同样保证了封闭性,并且快速精确,对临床根管治疗效果具有很大提升[12-13]。不过该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不熟练的操作者无法很精确判断牙胶尖的长度,万一充填过程中超出根尖孔,则很不容易被取出[14]。笔者对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做如下总结:①根管预备需要完善,否则容易形成台阶;②适当选择主牙胶尖,否则在切断热牙胶时容易将其带出根管,导致欠充。③封闭剂要涂抹不均匀,若过多使用封闭剂,容易引起封闭剂超出根尖孔[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操作失误明显减少,观察组患牙恰填率为98.63%(72/73),对照组患牙恰填率为84.29%(58/70),其差异统計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的成功率为98.63%(72/73),对照组的成功率为84.29%(59/7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何爱娥等[6]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采用韩国BL热牙胶垂直加压联合冷牙胶侧方加压法充填根管,可明显减少操作失误,提高恰填率,临床效果显著,适合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朱丽娜,郑幼洋.热牙胶垂直加压法与iRoot SP冷侧压法对C型根管充填的临床效果分析[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7,27(1):37-40.
[2]桂千千,刘梅,周宏原,等.三种牙胶尖切断器在根管治疗中的使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4):99-103.
[3]葛翘诚,尹艳娇,丁欣欣,等.不同根管封闭剂根尖封闭效能的体外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7,33(10):1064-1067.
[4]樊红霞,张雪,魏俨培,等.不同预备和充填方法组合对根管峡区充填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7,10(9):540-543.
[5]张宁,李鑫,苗雷英,等.生物根管封闭剂iRoot SP在根管根尖封闭中的应用评价[J].上海口腔医学,2017,26(4):395-398.
[6]何爱娥,汪春仙,高婵.两种热牙胶垂直加压法进行根管充填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6,32(7):429-431.
[7]莫清波.单尖法根管充填临床对比研究[J].口腔医学,2016, 36(7):632-634.
[8]黎景景,陈苏蕾,李俊亮,等.4种充填方法对椭圆形根管根尖超填及封闭性能的影响[J].口腔医学研究,2017,33(10):1036-1039.
[9]郭莉,林彤,冯颖.热牙胶充填与冷牙胶侧方加压治疗慢性牙髓炎的疗效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7,27(5):495-497.
[10]张琛.根管充填的难点和误区[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7,35(3):232-238.
[11]范莉,王东琪,许艳春.热牙胶垂直加压法治疗牙髓炎、根尖周炎临床分析[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4):1611-1612.
[12]陈盈颖,孙晓琳,于慧.热牙胶垂直加压与冷牙胶侧方加压在慢性牙髓炎、根尖周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对比[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6(6):590-592.
[13]莫清波.Beefill2in1热牙胶系统两种根管充填方法的临床疗效对比[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7,27(5):284-286.
[14]朱文伟.热牙胶根管充填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临床效果[J].河北医学,2016,22(11):1857-1858.
[15]赵树玲,宋晓琳.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技术治疗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3):348-351.
(收稿日期:2018-06-06 本文編辑:崔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