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花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18日~2017年5月18日在我院就诊的2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乳腺炎组,93例乳腺癌患者作为乳腺癌组,均给予MRI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炎组患者的时间-信号曲线(TIC)Ⅰ型分布高于乳腺癌组,乳腺炎组患者的TICⅡ型分布低于乳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ICⅢ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MRI对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意义重大,值得采纳。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乳腺癌;乳腺炎;非哺乳期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2(c)-009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ed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non-lactating mastitis and breast cancer.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27 patients of non-lactating mast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18, 2016 to May 18, 2017 as mastitis group. 93 patients of breast cancer as a breast cancer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MRI examination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distribution of TIC type Ⅰ in mastiti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breast cancer group, and the the distribution of TIC type Ⅱ in mastitis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breast cancer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IC type Ⅲ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ifferentiate non-breast-feeding mastitis from breast cancer patients by using MRI.
[Key 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erential diagnosis; Mammary cancer; Mastitis; Non lactation period
非哺乳期乳腺炎有較多的种类,其发病因素尚未明确,具有较为复杂的临床症状,较高的复发率,容易与乳腺癌混淆,造成较高的误诊率,鉴别诊断乳腺炎与乳腺癌意义重大[1]。磁共振成像(MRI)的软组织成像分辨率较高,没有辐射,已经成为乳腺疾病的重要诊断方式[2-3]。为了对其诊断价值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本研究选择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患者120例,旨在探讨MRI检查在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18日~2017年5月18日在我院就诊的27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乳腺炎组,93例乳腺癌患者作为乳腺癌组,在手术治疗前的7 d时间给予MRI检查。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乳腺炎组中,年龄23~68岁,平均(42.00±3.20)岁;导管周围乳腺炎21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6例。乳腺癌组中,年龄22~67岁,平均(21.85±3.35)岁;均属于单发病灶,浸润性导管癌82例,浸润性小叶癌8例,导管原位癌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乳腺炎患者临床表现包括乳房局部阵发轻度疼痛,可触及到活动度差、边界不清楚的肿物;乳腺癌患者的肿块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具有良好的依从性;疾病获得明确的诊断。排除标准:哺乳期与妊娠期患者;精神异常者;其他恶性肿瘤患者。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给予MRI诊断,给予超导型MR仪通道乳腺专用线圈进行诊断,患者俯卧位,乳腺于线圈中自然下垂,平扫后给予DWI扫描,然后给予动态增强扫描。最后在手背部建立静脉通道,注入剂量为0.1 mmol/kg,药物的流率为2 ml/s的对比剂,给予生理盐水(15 ml)冲管,并在扫描中保持自然呼吸的状态[4]。
图像分析:病灶边界可分为不清晰与清晰,强化特征可分为非肿块样与肿块样[5]。
图像后处理:给予时间-信号曲线对即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DCE-TIC)感兴趣区进行测量,处于病灶强化最为显著的区域或者认为是病灶的恶性部分,将液化坏死、出血等区域避开,生成TIC;对两组患者的矢状位与冠状位进行重建[6]。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灶TIC类型。TIC类型的具体内容及其评价标准:经测量DCE-TIC感兴趣区,>3个像素,且该位置处于最显著病灶强化部分,或者无病灶恶性部分,需避开液化坏死区域及出血区域等,应用MEANCURVE软件以生成TIC曲线。结合Kuhl分型,可分为Ⅰ型(持续上升型)、Ⅱ型(平台型)、Ⅲ型(流出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MRI影像学特征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TIC类型的分布情况的比较
乳腺炎组患者的TICⅠ型分布高于乳腺癌组,乳腺炎组患者的TICⅡ型分布低于乳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ICⅢ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包括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乳腺炎,特异性乳腺炎包括结核、乳腺真菌、寄生虫感染等。其中,非特异性乳腺炎又可分为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慢性硬化性淋巴细胞性乳腺炎等,临床以肉芽肿性乳腺炎较为多见[7-8]。非哺乳期乳腺炎疾病属于一类局限于乳腺小叶形成肉芽肿为主要症状的非细菌感染、非干酪样坏死、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分析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多种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来说,主要存在多个肿块,形态不规则,以局部组织发生变质、渗出、增生等作为基本的病理变化特征,增強扫描后,其炎症区域和腺体的分界不清晰,具有较为模糊的边缘特征,为非肿块样强化,具有发片状、结节状、条索状特征,病灶区域周围呈水肿状态,淋巴结增大[11]。本研究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给予增强扫描后,早期表现为病变边缘较为模糊[12]。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诊断后得知,病变边缘较为模糊的共82例,在生长过程中,可分泌蛋白溶解酶,导致对周围的正常腺体结构造成破坏,引发蟹足样与毛刺样改变,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现象。
有关学者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可对病变早期的强化率、TIC类型的分布情况造成影响,乳腺炎、乳腺癌患者具有较为丰富的血供,相比正常的腺体组织具有较高的血流灌注量,造影剂运动至瘤体细胞外的过程更快[8]。对患者给予增强扫描,可对患者的病灶血供特征进行反映,Ⅰ型曲线说明存在良性病变,Ⅱ型曲线可出现在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之间,Ⅲ型曲线多表示恶性病变[7]。分析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灶具有炎性改变特征,可在炎性细胞浸润中生成,附近的腺体组织存在充血肿胀的情况,增加了血管的数量,扩张了血管,进行血管减影时可增多与增粗病灶周围的血管[13-14]。笔者指出,可能是由于未形成或者很少形成动静脉短路,导致存在较少的流出型曲线。对乳腺癌患者的供血血管进行分析可知,其属于肿瘤血管,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出的肿瘤血管生长因子可刺激新生的血管,使其形成较多的动静脉短路,增多了血供。分析肉芽中性乳腺炎患者以不均匀、渐进性强化为主要的特征,当形成脓肿后,可出现环形强化[15-16]。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在生长过程中,可伴有液化、坏死、囊变等特征,进行增强扫描后通常伴有环形、边缘强化与向心性强化特征[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炎组患者的TICⅠ型分布高于乳腺癌组,乳腺炎组患者的TICⅡ型分布低于乳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MRI对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意义重大,值得采纳。
[参考文献]
[1]周长玉,许茂盛,喻迎星,等.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动态增强MRI和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及其与乳腺癌的鉴别[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12):1000-1004.
[2]郭睿,邓奎品,肖运平,等.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与非肿块样强化乳腺癌的MRI征象及临床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7,33(5):691-694,704.
[3]范光荣,陈翠芬,朱志军,等.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对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4):544-547.
[4]蒋国元,罗义云,柏拉拉,等.非特异性乳腺炎的MRI表现及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7, 28(11):781-784.
[5]Johnson B,Joseph M,Jose Sh,et al.The microflora of teat canals and udder cisterns in non-lactating dromedaries[J].J CAMEL PRACT RES,2015,22(1):55-59.
[6]李汉森,章强,齐海坤,等.基于增强MRI纹理分析区分非产褥期乳腺炎与非肿块样强化病灶乳腺癌[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5(5):354-359.
[7]刘碧华,陈曌,郑晓林,等.肉芽肿性乳腺炎的MRI灌注成像及其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的鉴别[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 35(10):1495-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