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
摘要:李存葆的《飘逝的绝唱》以文化为视点,在古今对话中,重新阐释王实甫的《西厢记》,肯定《西厢记》的文学文化价值。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飘逝的绝唱》彰显了鲜明的文化意识,流淌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在两万五千余字的大篇幅中,充盈著大格局、大视野和大思考,奠定了文本“大气”而雄浑的风格;《飘逝的绝唱》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文化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有效避开了同类散文写作的弊病,成为21世纪初文化散文创作领域的重要收获。
关键词:《飘逝的绝唱》 文化散文 思想内涵 艺术价值
《飘逝的绝唱》(《十月》2000年第3期),是著名作家李存葆大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1世纪初当代文坛文化散文的重要收获。所谓文化散文,是指那种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取材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一种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飘逝的绝唱》以古典名著《西厢记》为书写对象,在两万五千余字的庞大篇幅中,作者不断穿梭于今古之间,以文化为视点,从那已经飘逝远去的“绝唱”中反思当代人的人文精神困境,格局宏大,气势雄伟,不失为文化散文的经典之作。本文将立足文化散文的理论视野,从创作观念、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解析《飘逝的绝唱》之为文化散文的美学特征。
一、以文化为视点,彰显强烈的文化意识
《飘逝的绝唱》描写了大量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在书写这些“风景”时,作者有意避开其自然性的一面,而从文化的角度切人,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文化意识。例如文中用大量篇幅铺陈蒲州风物,包括九曲风涛的黄河、三月的中条山、蒲津渡遗址、第一座以舟楫竹索相衔的浮桥、鹳雀楼等,同时还引述了郦道元、韩愈、当地县志、歌谣等诸多地域文化知识,通过这些带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自然景观和地域知识,探究《西厢记》之生成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深刻地提出:“世界上,大凡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都离不开独特的历史、地理尤其是文化的烛照。当我一踏上永济这片古老的土地,便强烈地感受到,一曲旷世绝唱在这里诞生,乃天经地义之事。”李存葆为我们进入《西厢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文化的视角,并以文学的方式去“阐释”它,读来充满趣味又不失启迪。
正是采用了“文化”的视点,《西厢记》在作家笔下才是一部处处散发出文化气息的经典名著。因而,作家看到了《西厢记》中的“诗”:“是诗,使莺莺获得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愉悦”“也是诗,使张生得到了‘千古难得一知己的快慰”;看到了“琴”:张生以琴代语,丝桐传情,莺莺窗外有耳,芳心自懂,“琴声,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牵引着莺莺情难自已地走出花园,径直向张生的书房奔去”。“诗”和“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它们在《西厢记》中的大量出现,丰富了作品的文化气息,营造了一种典雅的文化氛围,而作家能够敏锐地挖掘出这些,并与之展开精神对话,不能不说也是他与《西厢记》作者的“心有灵犀”。
此外,《飘逝的绝唱》在将《西厢记》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时,也凸显了两者在文化上的差异,深刻地指出:“张生与莺莺面对的是门第的差别、罗密欧与朱丽叶面临的是家族的怨恨,两对恋人,要比翼双飞,都需冲破世俗的樊篱。只不过因了时代的差别、民族的不同、文化的差异,莺莺在渴望爱情时,羞涩、矜持、含蓄;而处在欧洲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浪潮中的朱丽叶,则显得大胆、火辣、奔放罢了。”
二、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
文化散文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反映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之后,面对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启蒙”精神的退场,文化散文的创作者以其个体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灵交汇,既是对弥漫于整个时代的文学审美精神表层走向的一种反拨,同时也是对知识分子自身价值观的重新认知和坚守,因而文化散文往往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李存葆的《飘逝的绝唱》,就其思想内涵而言,也流淌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
《飘逝的绝唱》从第三节到第七节,均采用古今对比的模式,由分析《西厢记》的文化之“美”,进而反观当今社会文化之“鄙”。例如第四节,作家在颂赞崔张爱情之美好、纯粹的同时,又将其作为一面镜子,反观当代的爱情,针砭“以金钱为媒,用钞票铺设婚床”的庸俗情爱观,不无忧伤地喟叹道:“现代恋人,恐很难走进崔张以诗为媒的那种环境与氛围中了。”当今社会,手写情书传情不再流行,以诗为媒更是凤毛麟角,“现代都市里的红男绿女,对崔张这种以优雅音乐结情系爱的方式,恐也很难理喻了”。再如第七节,作家以《西厢记》中的“红娘”角色为切入点,肯定这一爱情中介的文化意义;同时,作家又联系当今社会,抨击当下流行的恶俗的“公关”文化:“周旋于生意场和交际圈中靓女们的那张张漂亮的脸蛋,往往是她们自我介绍的‘红娘。在杯觥交错中,在悠悠舞步里,美色与金钱常常会一见‘钟情,一拍即合。就这样,美色温驯乖巧、小鸟依人般地投入金钱的怀抱,成为金钱的俘虏。”作家在叹惋一种文化生存方式流逝的同时,也对当今社会无处不在的铜臭气息表达了尖锐的批判和深深的忧虑。
三、“大气”而雄浑之风格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作家贾平凹针对国内散文界“浮靡甜腻之风”盛行、缺少雄沉之声的现象,在其主编的《美文》杂志倡导“大散文”“鼓呼扫除浮艳之风,鼓呼弃除陈言旧套,鼓呼散文的现实感,史诗感,真实感……”李存葆的《飘逝的绝唱》即是一篇“大气”而雄浑之佳构。
首先,大格局。《飘逝的绝唱》之“大气”并非来自于某种宏大叙事或者对主流文化意识的归附,它的大气象、大境界从根本上是一种个人与历史、时代交融的大格局。在第六节,作家用九组排比句式,历数权力和金钱对美色的霸占、掠夺和玩弄。从充塞于汉宫中的美女王昭君、明末江南名妓陈圆圆的命运说到大独裁者墨索里尼,美国总统罗斯福、肯尼迪、约翰逊,希腊船王等对美色的恣意享乐,联系到当今世界及中国一些大款们与丽人间的种种丑态,最后落脚在对现实的理性反思:“当一些靓女把自己的美色当作盛宴,让金钱这个‘食客尽情饕餮时,上苍赐给她们的那青春的富有便沦为精神的贫穷。她们用金钱为自己打造的巢穴,实则已成了埋葬自己灵魂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