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孜叶·艾尼瓦尔,努尔阿力亚·托克热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疆 喀什 844000)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盆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而出现的一种常见严重并发症现象,主要发生于患者的双侧下肢深静脉,对患者的预后恢复和生活质量都会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不断有报道指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概率与手术麻醉方式之间有密切关系[1-2]。本文通过对照性实验分析研究了骨盆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不同麻醉方式之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征得医院伦理管理有关部门的审核批准后,选取2016 年4 月至2018 年4 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骨盆骨折患者共98 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骨盆骨折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标准;②术前经超声检查未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症状且患者既往无血栓史;③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基本齐全[3]。采用随机分类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小组,每组各有患者49 例。两组一般资料的数据来看,两组患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叮嘱两组患者在术前12h 禁食、术前4h 禁饮,术前半小时使用0.1g 的苯巴比妥钠和0.5mg 的阿托品对患者进行肌肉注射,进入手术室后则按常规要求为患者连接各项监护设备,全面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结束后第一天对两组患者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连续7~10d 对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并且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全麻方式进行麻醉,具体措施如下:按次序给患者静脉注射0.2mg/kg 的安定、1.5mg/kg的异丙酚、2.5mg/kg的芬太尼、0.1mg/kg的维库溴铵,麻醉诱导完成且患者意识逐渐消失后对患者气管进行插管操作,术中根据情况适量给予维库溴铵与芬太尼药物。
实验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麻醉,具体措施如下:在患者腰椎L2-3部位进行穿刺操作,置管深度控制在3cm 左右并注入1%浓度的利多卡因和8~20mL 0.25%浓度的地卡因,术中将阻滞平面控制在T8~S4范围并根据患者情况适量追加麻醉药物。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等手术指标情况,同时通过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诊断。
对本次实验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4.0 软件进行计算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都比较接近,数据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详细内容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情况对比
分组 患者例数 麻醉时间(min) 手术时间(min)下床活动时间(d)实验组 49 190.1±21.8 153.4±31.9 1.9±1.1对照组 49 191.8±23.4 155.2±30.6 1.8±1.3 t 0.876 0.714 0.267 P>0.05 >0.05 >0.05
实验组中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的患者例数远少于对照组,总体发生率也明显更低,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内容如表2 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对比(n, %)
目前临床上对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时一般都是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4],其中全麻方式具有麻醉起效时间短、麻醉全面、麻醉方法简便以及利于手术操作的优势,然而其也会增大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5-6]。而硬膜外麻醉则是一种更加理想的麻醉方式,其麻醉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①硬膜外麻醉时患者阻滞平面以下的血管基本处于舒张状态,可以有效加快患者下肢的血流速度;②硬膜外麻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不会激活凝血因子Ⅷ,可以有效防止血小板的聚集并起到纤溶抑制的作用,从而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③硬膜外麻醉所需的麻醉药物相对较少,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机体的应激反应,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说,可以显著提高其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避免出现躁动、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从而帮助患者尽快下床活动,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情况[7-9]。
从本次实验的各项结果数据来看,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情况基本一致,而实验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总体发生率则要远低于对照组,这说明与全麻方式相比,硬膜外麻醉方式并不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手术负担,整体手术流程的安全性比较有保障,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的发生概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这一结果与国内庄华敏、陈少婷以及陈宏如的研究也是一致的[10]。
综上所述,硬膜外麻醉方式可以有效防止骨盆骨折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促进患者的术后健康恢复,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