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追问有效性的研究

2019-04-09 03:27宋特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4期
关键词:重难点算法思维

宋特

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9加几”的公开课:导入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操场上学生正在开运动会的场景图,生动地描绘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情景,画面上有赛跑、跳绳、踢毽子、跳远等项目,还有观战的同学。教师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我看到有很多小朋友在操场上开运动会。”我想问:“一共有多少人?”而教师却面带微笑地请他坐下,接着问:“还有吗?”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学生相继说了他们看到的东西和提出的问题,可就是没有问到与本节课相关的“9加几”的问题。老师在连续问了几个“还有吗?”之后急了,表情僵硬,头冒冷汗。学生被逼着“思考”,与其说思考,还不如说学生在揣摩:“老师,到底还有什么?我们怎么说,你才满意?”最后教师只好自己提出“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而此时已经上课10分钟。

探究算法时,教师问:“9+5可以怎么算?”生1:“9加1等于10,再加4等于14。”师:“还有不同算法吗?”生2:“可以先算5加5等于10,再加4等于14。”师又问:“还有吗?”生3:可以數上去——10、11、12、13、14。师接着问:“还有吗?”学生表情茫然,终于又有一个学生说:“还可以从5开始数,6、7、8、9、10、11、12、13、14。”

在整节课上,这名教师总是在问“还有吗”,让人情不自禁地想问:除了“还有吗”,还有什么?“还有吗”只是一例,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还有很多“再想想,还知道什么”“就这一种吗”“不止这些吧”等类似于口头禅的追问方式。而这些都只属于追问方式中的一种“发散追问”。追问,是老师对学生答问结果表现出来的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是对学生回答的下一步提问。追问形式是多样的,包含因果追问、跟踪追问、发散追问等。如案例中的教师那般,在任何需要或不需要追问的地方都不假思索地用上“还有吗”是低效的。整齐划一的“还有吗”是教师的无为而为,这样空泛的追问是苍白无力、缺乏指向性的。

反之,追问运用得当,对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完整性、准确度,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有价值的追问值得广大老师思考和探索。

经过对课堂追问的有效性进行初步粗浅的分析与思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追问内容、追问方式、追问对象。

首先,设计追问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追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引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设计追问内容?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追问要为落实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难点服务,要在关键点上追问。如上述“9加几”的案例中,教师为引出“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而进行追问,期盼学生能问到这个问题,可学生偏偏没有想到它。这样的追问都是徒劳的,除了浪费时间之外,别无它用。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追问内容难度要适宜,使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易到难,层层推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上诉案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当学生出现“凑十法”这种思维层次较高的方法时,教师的追问方式误导了学生的思路,他们绞尽脑汁地想出一些思维层次低的方法来迎合教师的算法多样化,却没有用心理解“凑十”的优越之处。

其次,选择追问方式。追问方式由追问内容决定,不同的追问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一节课应采取多种追问方式,将一个较难的问题(教学重难点)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小问题,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提出一个小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追问几个小问题,一般属于跟踪追问。反馈学生的思维过程的追问属于因果追问,这类追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它的优点在于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如课例中,当学生出现9加1,再加4的算法时,教师应采用因果追问:为什么要先加1,再加4?你们理解他的意思吗?这样有利于引发全班学生深入思考,在掌握算法的同时体味数学的简便,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逆向追问,即反问,能够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案例中的“还有吗”属于发散追问,其本身是个好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但是,要用得恰到好处,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可以用。如在一题多解、算法多样、学生举例等环节中就可以适当地用“还有吗”“更简便的方法在哪里”等进行追问。然而,即使都需要发散追问,也不是除了“还有吗”就无话可说了,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听觉疲劳”。除了教师追问学生之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可以进行学生之间互相追问,也可以进行学生追问教师,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最后,确定追问对象。一个班级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追问哪些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在教学计算时,教师可以先给后进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也许他们会说出往上数的方法。然后老师追问全班: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根据优秀学生的回答与补充,引导他们认识数数法也是可以的,但是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如凑十法。在选择追问对象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追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分明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因此,追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这些问题是否有效地把学生引向“最近发展区”,在于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智力劳动的乐趣。概括为一句,要“问得其所”。最后,笔者认为追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要让学生从目前课堂上的“被追问”走向“主动追问”。这才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田家学校)

猜你喜欢
重难点算法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基于MapReduce的改进Eclat算法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进位加法的两种算法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一种改进的整周模糊度去相关算法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