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策略分析

2019-04-09 03:24卢胜友
关键词:主体意识高中语文教学培养策略

卢胜友

【摘 要】高中语文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需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因此需对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确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主体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119-01

这些年我国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虽然传统的教育观念得到一定遏制,但依然在一些学校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与社会的发展,也无法有效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思想依然占据主导位置。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一部分教师认识到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弊病,并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性意识的重要性。但一部分教师只是表面上在进行革新,在实际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占据主体位置。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却无法有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还有一部分教师走向一个极端,认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就是撒手不管,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也无法起到教师的支架作用。还有一部分教师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过程中,无法将主体意识与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区分,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所谓的主体性意识也起不到实际作用。

2.课堂上过度强调直观感受。

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意识,需要综合采用多种手段应用到教学中[1]。目前,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过度依赖于多媒体,从而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效果不佳。例如教师在进行《蜀道难》的时候,为贯彻执行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術,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的说明。但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满堂课都是视频播放内容,不但无法让学生对学习进行思考,也无法让学生在文章中感受到李白的内心感受与冲突。学生在学习中对视频进行直观的感受,却无法对课程知识进行思考,造成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思考不够深刻。

3.教学方式不够科学。

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意识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对其认识不够,在上课前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未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导致教师以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很有可能适得其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较少,也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使得教师无法针对学生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进而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提不起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策略

1.明确课堂学习主体。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课堂学习的主体已经转变为学生,因此学校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要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并在教学中有效融入主体性意识培养方案。首选,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方法,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对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学生自己,从而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学习回归到学生。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生在高中阶段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而且这个阶段还有升学的压力,导致学生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筛选与分析,将信息反馈到学习成绩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灌输信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性,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与运用。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需加强对学生的需求分析,并在课堂上合理应用多媒体,提高学生主动对学习的探索,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意识。

3.加强培养方式的科学性。

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真实需求与心理进行科学的分析,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3]。这个时期学生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得复杂,心理变化也比较快。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沟通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在提高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充实自我,并不断完善人格。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分组教学,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现问题,经过对问题的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团队探索中找到答案,分享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不断对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加强对问题的有效分析,进而增强自主性意识。

教学案例:教师在进行《再别康桥》教学时,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意识,需加强对学生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兴趣,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讨,看《再别康桥》中有没有徐志摩的浪漫身影。等学生读完之后,教师不急着让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让学生探讨一下康桥指代的是什么?等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再回到第一个问题,问学生《再别康桥》中可否有徐志摩的浪漫身影?教师在讲述这首诗歌的时候,不要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加强课堂的开放性。由于这首诗歌的难度不是很高,是提高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好时机。因此,教师充分抓住学生学习兴趣,并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自主性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对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主性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与需求的了解,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明确教学主体,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意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意识,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刚.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17):200-200.

[2]高原.学生主体性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5):136-137.

[2]詹国庆.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2):125-125.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高中语文教学培养策略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