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红
【摘 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师在组织语文学习活动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时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学习情感与态度等。同时帮助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紧张,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更好的开展学习。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不够成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加强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小学语文;教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59-01
如今的各学科中,语文的比重最大,同样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高中生、大学生相比,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首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目标是一个人的指向灯,而动机却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驱动力,它是自觉学习的稳定而强大的心理动力。只有端正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例如,让学生每人确定自己的座佑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理想为目标,以动机为动力”的训练方法,最终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我们要重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因素
中小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而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或行为起导向或制约作用。但语文书毕竟不是专门的心理教学书,它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地下的宝藏。因而,我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因材施教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再塑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须有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范进中举》时,我结合社会上不少实例,让学生从主人公自我人格的失落、自我价值的毁灭中汲取反面教训,从而潜意识地要求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三、利用语文课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是学生生命活动最重要的场所,因而在强调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成长也起重要作用。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反映同学们的心理。例如:
1.立足教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身上有着种种消极现象,差不多都在身上展示出来,并且可能还更严重些。针对学生的心理缺陷,我利用文本对其进行心理渗透,比如教学《曹刿论战》时,和学生一起分析鲁庄公的优点,提供对手鲍叔牙的资料,明确此时鲍叔牙所犯的错误,从而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懂得自爱,更应自信、自尊、自强、自立。
2.利用周记、日记、新闻等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巧妙利用周记、日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运用娱乐新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用已故影视明星——梅艳芳、傅彪,李勇等积极抗癌、与死神做搏斗的事实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这样,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对于语文课堂,我们要完善教学计划,将心理教育渗透其中
传统教学目标多偏重概念性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如今,素质教育明确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传统知识的讲解,应该融入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小学语文课《牛郎织女》一文中,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王母娘娘这类形象进行反思,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还可以结合语境,让学生体会作者写这句话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文中的这些观点,使阅读教材成为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从中也学到了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只有经常自我反省,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因此,语文老师在教育中,要提倡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随时调整自己。还可以给他们拓展讲一些名人的励志故事。告诉他们,只有经常约束自己,提醒自己,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语文教学中,还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灌些心灵鸡汤,提高学生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性格塑造、意志磨炼等。如此一来,学生将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思想体系,成为一个对学校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2.创造条件,增强中小学生心理素质。
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完善思想品质。它要求语文教学应建立在一种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相互理解,老师的伟大形象才會定格在学生心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学生也会在生活中以老师为榜样,学习他身上的优点,这样,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艰巨的任务,同时又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为人师者就理应付出自己的全心的爱,以多种身份,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缓解学生的压力,减轻学生的负担,让他们更快的适应社会,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
本文系2018年度扶沟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fgjy181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