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善东 王红芳 徐小球 杨敦国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数控技术专业中基于工匠精神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这种模式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实现工匠精神传承和技术技能传授的有效途径。基于工匠精神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发挥师傅言传身教的作用,将企业文化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让工匠精神和技术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传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数控技术;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09-01
引言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我国将产业结构转向智能制造,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工作上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端制造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培养具有吃苦耐劳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如何制定一套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來,在德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上发展而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广泛试点,现代学徒制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不但要培养学生精湛的技术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和踏实肯干的精神。基于此,我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与联合培养,在数控技术专业中开展了基于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
一、时代要求
教育部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4]9号)等文件指出,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在教育部号召试点现代学徒制和制造业需要重塑工匠精神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总结国内外学徒制教育的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试点基于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我院紧跟时代步伐,将企业引入校园,企业和学校一起承担设备的设计和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利用这个平台试点现代学徒制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大学一年级数控技术专业选拔20名学生进行试点,探索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全球智能制造进程的加速,中国制造2025正引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然成为时代的要求。
二、工匠精神与现代学徒制
《先秦儒家对于工匠技术活动的认识》,《中国人的工匠精神》等著作,都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时代对工匠精神的需求。工匠精神就是工匠们对职业的敬畏、对产品的独具匠心、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技艺的不断追求、对品牌的专注坚守。为了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目标,为了企业和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也为了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整合教育和企业的丰富资源,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是通过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深度合作后,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将更注重精神和技能的传承。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在传统学徒制中,师徒生活工作在一起,徒弟通过观察、实践、感悟与总结学习师傅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反复推敲实践得以传承。师傅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徒弟深受师傅那种对技艺的潜心研究和专注精神感染,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徒弟,日积月累的形成了工匠精神并传承下来。工匠精神是技艺人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的创造精神,是匠人们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因此,从传统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发展来看,现代学徒制是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载体和有效途径。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数控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
1.整合资源构建平台。
学校通过与企业洽谈,从而推进和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校企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我校将雷博尔自动化系统(惠州)有限公司引入校园,学校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将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引入到学校实训基地,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科研和生产,按学校要求结合生产开展教学,实现双赢。试点班的学生跟着企业师傅,以企业真实产品零件为基础,进行图纸分析、工艺分析、加工程序编写、零件数控加工、零件加工质量分析等环节,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提升学生各项能力,按照企业真实生产过程加工制造机械零件,在学习过程中植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2.校企携手制定方案。
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课程是学生学习技能和精神传承的载体。将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融为一体制定基于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这种综合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线的课程设置模式,通过典型的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综合技术技能,在校中厂的真实企业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在企业师傅带学生的过程中也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每一个工序之中。通过专业与企业工作过程真实对接,学生才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触,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他们才会真切的体会到职业岗位需要耐心、细心,责任和坚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师傅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慢慢的影响到每一个学生,他们必将在实践中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为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更好的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经常反复讨论与研究,系统设计适合工匠精神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案,加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工匠精神三个方面的相互交融。对于数控技术专业,按照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系统构建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强调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工匠精神相互融合,并依托校中厂实训基地,将企业产品中的典型零件作为课程的载体,贯穿教学全过程。
3.优化教学质量的管理。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只有好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职业院校应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方法管理模式需要优化创新,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好的教学团队,团队的组成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样要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企业从业经历,这样才能更贴近企业。为了教师的不断进步和成长,学校也应该和企业建立良好的稳定的校企关系,教师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承担产品开发设计、工艺或者生产任务,企业技术骨干除了作为学生的师傅外,也可以在技术方面指导帮助教师成长。教学质量管理部门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理监督机制,定期检查教学活动和效果,也应该给试点班的任课教师一定的灵活性,让他们在不违反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尝试,促进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经验积累,更好的发挥教师教学主体的作用,让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传承顺利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较强的技术技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
4.重视师资队伍的质量。
老师和企业师傅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老师和师傅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追求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职业精神,这也是现代学徒制的精髓。因此,服务于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的老师和企业师傅的人选非常重要,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学校教师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的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企业经历,掌握了相应岗位的核心技术技能,师傅必须是企业中的技术骨干,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有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丰富的岗位经验。这样的教师和师傅团队,不仅能够给学生教授知识也可以给学生传授技能,同时还可以用他们对待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追求熏陶影响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传承工匠精神。
5.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离不开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学校的任务是人才培养,而企业的目标是创造价值,通过现代学徒制将两种不同的文化主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必须找到这两种文化主体的相通之处。在社会分工、文化内涵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学校和企业有自己的特点,但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又有步调一致的一面。学校和企业挖掘共同目标,找到校企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良性互补,即将教授知识、传授技能和精神传承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中去。当然也可以利用更多的宣传阵地,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可以通过传统的广播、橱窗和黑板报,也可以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的网站、微博和公众号等,让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校還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请企业的专家来学校上课或者开讲座,将企业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敬业精神等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向学生传递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精神理念,将企业文化、企业需求和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四、结语
总之,基于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制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企业的岗位要求与用人标准确立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体系严格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设计,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之中也是新时代的要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钱发飞.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以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为例[J].广东教育:职教,2017(6):47-48.
[2]丁学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35-136.
[3]鲁叶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9):19-21.
[4]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33-37.
作者简介:郑善东(1980.10—),男,汉族,山东东平人,硕士,工程师、讲师,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及数控技术方面的研究。
课题来源:教育部“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JYKY180902,课题名称: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