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昱天
【摘 要】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其存在的优越性,国画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小学生脑海中似是而非的画面,也正是这种似是而非的想象,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小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借助校本课程打造趣味课堂,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快速地掌握国画的基本知识,推陈出新,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校本课程;小学国画;趣味课堂
中国国画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利用校本课程打造小学国画趣味课堂,旨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国画知识,并感受到中国国画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的学生在一开始可能会认为国画非常难学,在上课之前,就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甚至有的美术教师认为在小学阶段就教学生学习国画,有点急于求成,而且是不会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但是在实际小学国画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小学生其实是有很好的悟性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校本课程为学生打造趣味化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进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国画的认识。
一、校本课程打造国画趣味课堂的优越性
1.校本课程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学生的稚拙体验
国画的写意主要是讲究形神兼备,利用形展示神韵,小学生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初次接触国画的时候,更多的是追求相似,再加上小学生的国画笔法并不成熟,因此可能就会更加注重形似,却又不是很像的画面,更加符合中国国画的写意主义。同时,小学生的大胆的想象与表达手法,在创作国画的过程中,更符合国画的朦胧的意境。
2.国画象征性表现形式符合学生表达方式,是学生所独有
国画无论是从哪个方面而言都离不开写意,由此可见,艺术家更多的是强调意象,并注重个人的情感的抒发,其中,创造性恰恰是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突出的特征,小学生在早期阶段就已经掌握了整体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希望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国画的表现手法可以将学生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并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停留在纸张上,也是学生所独有的体验。
二、国画教学中的趣味性
小学生学习国画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强调国画的笔法或者绘画技巧,反而会降低学生对国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地感受国画的魅力。为了让学生有效的了解国画的各种绘画技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借助校本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快速地掌握国画绘画技巧;同时也不能只注重技巧,还应当让学生学会倾注自己的情感,展示国画的生命力,也正是国画的本身存在的生命力,让学生沉浸于国画中不可自拔。
三、利用校本课程打造小学国画趣味课堂教学策略
1.利用小组合作形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国画教学内容
校本课程的构建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打造趣味课堂的过程中,首先充分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充分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与价值。因此,在只有引导学生真实的参与到小学国画课堂教学中,才能准确地知道学生的具体的学习需求,从而确定小学国画课堂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利用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突出教师在课堂上引导作用
当前,很多小学美术教师仅仅停留在说上,忽视了自身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导致学生只掌握了理论知识,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对于刚刚接触国画知识的学生而言,教师应当给学生示范的国画的规范画法,同时也应当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发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激发学生对国画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国画创造水平的提升,有效的完成小学国画课堂教学目标。
3.组织多样化国画活动,对学生国画作品多作肯定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多样化的国画活动,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绘画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国画作品进行肯定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国画活动中树立自己的信心,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多樣化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学会国画的积极性,同时利用国画熏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国画是中国文化中灿烂的明珠,同时也是小学美术课堂上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教师应在进行国画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利用校本课程打造趣味国画课堂,引导学生全面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在以后的国画教学中,应当积极探索多样化课堂教学策略,打造趣味化课堂,引导学生体会国画的无穷的精神魅力,进一步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李默.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徐慧敏.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3]李默.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6
[4]钱金花.水乡特色文化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