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爱霞
【摘 要】在传统的语文读写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读写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外,还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学;读写融汇
一、在语文读写教学中进行审美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年有一个“世界大同”的设想,他穷经皓首几十年,用饱满的热情、毕生精力去探索这一课题,结果出人意料:历史证明,战争手段不可能实现“世界大同”的梦想。经济手段同样不是通向世界大同的桥梁。最终他认为,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无国界的,通过审美教育是可以实现这一梦想的。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对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对诗歌阅读、鉴赏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审美过程,《诗经》本身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也陶冶了很多代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经》的美学价值塑造了几千年的中国人集体,而今天的素质教育更是以培养人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其读写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作品中生动传神的语言,精巧细致的结构,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意境,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形象,感人至深、跌宕起伏的情节欣赏过程,便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过程。不断有计划、有目标地重复、实践这一过程,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使学生看作品时不会仅停留在情节上,而能领略到作品的人物形象美、语言的技巧美、意境的和谐美,再揣摩作品的结构美、场景的布局美、语言的特色美、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在语文读写教学中进行审美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培养学生读写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不应拘泥于一课一得的教学设计,不应肢解课文的段落层次,应致力于发掘课文的文学美,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冰心的《谈生命》时,因散文感性化和理性化兼备,情调高亢、激昂。为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我把作者以“一江春水”和“一颗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幼小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设计成一幅幅形象可感的画面,学生从这些优美的画面里充分体会到了春水从涓 涓细流汇入大海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快乐勇敢”“享乐”“愤激”“怒吼”等;又从“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感受到了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从而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通过鉴赏美文,学生领悟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哲理美,笔下也就有了“我爱那盏莲”的韵味美——昨夜/你似是乘着小轿婉约而来/隆重而安谧/盛在白玉盘/与月影融一体/洁白纯净/是任何都模仿不来的/微风拂来/你侧身行礼/雨珠淌下/你莞尔一笑……这样的写作意趣由读而生。
(二)在奠定鉴赏的基础上,播撒赏美的种子
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针对学生缺乏文学鉴赏知识这一状况,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适当讲授一些基本文学常识,如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由于这些文学常识比较抽象,我常常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幻灯片、多媒体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在学生心中播下鉴赏美的种子。比如,学习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我把诗人家乡美丽迷人的景色用暖色调的画面来展现,繁花、嫩柳、荇藻、水……美不勝收,学生调动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去欣赏,如身临其境。而“手掌”由北向南,抚过的大片沦陷的国土,我则用冷色调的画面来表现,引导学生从词的感情色彩方面来品味,学生从前后对比手法中,更鲜明地感受到作者的爱恨情感。奠定了审美阅读的基础,具备了审美的能力,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此类作品的方法,同时也为学生创作类似作品奠定基础。
(三)授人以渔,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
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最好是把“怎样去欣赏”的钥匙交给学生,即教师要授“渔”而不是授“鱼”。例如在阅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我先让学生按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把济南的山和水画出来,唤起学生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然后由学生就“山水之美”谈自己的感受,并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加以概括。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一幅鲜丽的水晶图呈现在学生面前,令心驰神往。接着,我布置学生写作《青岛的冬天》,学生将家乡的山和水写得生动可感。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先引导学生赏析“冒险”情节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心理感受;在提炼出写景方法的基础上,又让学生在“脱险”情节中,写一段景物描写烘托作者此时的心理感受。读写融合,将一篇简短的文章,变成了拓展写作的天地,学生收获甚丰。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读写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它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兰.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新课程(上旬刊),2017(24)
[2]李双诚.初中语文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