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云华 朱翔
【摘 要】目的:通过了解南浔镇学龄前儿童乳牙龋患状况,以利于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本地区学龄前儿童的龋病预防和治疗水平。方法: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调查方法和标准,随机选择5所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儿童进行乳牙龋病的检查和记录。结果:南浔镇5所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的儿童乳牙龋病发病率分别为为43.06%,60.91%,71.52%,男女患龋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乳牙龋病高发除了饮食习惯改变的影响之外,缺乏口腔卫生保健也是重要因素。预防乳牙龋齿发病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家长对龋病的认知关注,以及全社会对口腔保健意识的宣传教育。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乳牙龋病; 患龋率
【中图分类号】 R248.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3-03-067-01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发生在儿童乳牙的龋病称乳牙龋病,具有发病早、患龋率高、龋蚀发展速度快的特点。我国学龄前儿童龋病发病率高,已引起家庭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是一种危害儿童口腔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为掌握乳牙龋病的发病规律和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水平,更好地开展龋齿防治工作,现的对南浔镇5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情况进行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2016年3月,按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南浔镇幼托机构中随机选择5所幼儿园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小班432人,中班417人,大班446人。由专职口腔科医师在室内充足光线下,受检儿童面向采光面端坐,调查者使用平面口镜、牙镊、探针进行视诊、探诊、计数,进行龋齿统计登记。同时,对儿童口腔卫生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早晚是否刷牙,睡前是否吃甜食等。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标准,牙齿表面或齿沟有色、形和质三方面改变的即诊断为龋齿。调查完成后,采用SPSS20.0软件作统计分析,对患龋率进行X2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南浔镇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为58.61%,且随着年龄增长而明显升高,小班43.06%,中班60.91%,大班71.52%,将不同年级组儿童乳牙患龋率进行X2检验,X2=76.06,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班、中班、大班不同性别乳牙患龋率比较,P值分别为0.222,0.752,0.213,P>0.05,说明乳牙龋病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见表1。
3 讨论
乳牙龋病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疾病,与乳牙解剖形态、组织结构、矿化程度及其所处的环境有关,但与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更为密切。高频率进食含糖食物是乳牙龋病的危险因素[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含糖食品摄入增多,特别是儿童喜欢吃零食,又有睡前吃甜食的不健康生活习惯[2],这大大增加了乳牙的患龋率。此外,儿童本身未引起足够重视,家长监督不严,学校宣传不足也是重要原因[3]。调查中发现:小班儿童上颌乳前牙患龋率较高,这与上颌乳前牙萌出早和不正确的喂养习惯有关;大班儿童下颌第一乳磨牙龋病明显增多,主要是儿童颌面部逐渐发育,乳磨牙间隙增宽,清洁不到位造成;有1/3的儿童不能坚持每天刷牙一次,其中近半的家长让儿童自己刷牙,清洁效果不佳,这与家长、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缺乏密切相关。
防治龋齿主要是注意口腔卫生,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合理饮食,所以学校要认真开展健康教育课,教育学生注意口腔卫生及保健,坚持使用正确方法早晚两次刷牙,保护牙齿,6岁时第一恒磨牙萌出后应及时做窝沟封闭,防龋齿效果良好[4]。同时应加强龋病危害的科普宣传,定期进行幼师和家长培训,并加强乡村或社区全科口腔医生的培养力度,使口腔预防保健人力资源城乡全覆盖。预防乳牙龋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儿童要有良好的口腔卫生和饮食习惯,而家长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红,郭莉,武强.临沂市幼儿园3岁幼儿龋病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2):197-199.
[2]王兴.人人享有口腔健康是社会进步的标志[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0,45(6):321-322.
[3]夏刚.《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出台的背景及其特点[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0,45(6):323-324.
[4]王左敏,张博学,王鸿颖,等.北京市怀柔区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怀柔区调节水氟浓度预防龋齿可行性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21(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