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困生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

2019-04-08 01:16丰树娟
决策探索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困生考试笔者

丰树娟

为促进教育进步、提高教学质量,我国实施了多次教学改革,但在目前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时不得不将自己的岗位价值寄托在学生身上,把知识一股脑地塞给学生,导致出现老师为了考试而教学生、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象,一切的评价标准也都围绕考试而建立,学生失去了学的兴趣……

有学者认为,素质教育并非取消应试教育,而是把考试变得更加科学、合理。而且大量事实证明,我们精心为学生设计的试验田,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大自然因为包容了万物生灵而美丽,教育也應该是这样,只有包容不同的个性,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才能称得上精彩。

学生出生于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拥有不同的个性和创造力,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到学生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差生”的身旁,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因势利导,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是诱导学生如何学习的教育。就学习本身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直接参与者,所谓“学”并非绝对需要老师去“教”,所以,教师仅仅是学生课堂学习中的诱导者、服务者、配合者。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通过课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增强自信,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学困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他们更愿意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以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肯定。以笔者的教学经验为例。笔者班上有个姓王的学生,曾经成绩还算不错,她的特点是聪明、好动、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交友不慎,时间久了,她的成绩开始下滑,老师及家长对她的态度逐渐产生了变化,由原来的鼓励、表扬变成了打击、批评。由于学习成绩落后,过多地经受了学习失败的体验,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位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信心不足,热情不高,开始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她进行了沟通、交流。“要想改变自己,需要自己付出努力,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帮得了你。”“王同学,你是一个非常要强、非常讲义气、非常勇敢的孩子,为什么在学习中没有想过超越别人呢?” “以前的不好,并不代表你将来的不好,振作起来,从现在做起,从零做起,用不了太长时间,你同样会超越别人,因为,你有能力做到!老师相信你,同学们也相信你!”此后这位学生在老师及家长的鼓励下,改变了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劲头又大了起来。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过分注意学生的缺点,要多关注其优点,从正面肯定,积极强化,努力发现学生的长处和进步,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以唤起学困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以上文中的这位学生为例。一天下午,这位学生敲门走进办公室:“老师,我想请半天假。”“可以。”然而说完以后她没有走,而是反问道:“您不问我去干什么?”“我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你有正当的理由。”她顿了一下说:“我妈妈病了,烧得很厉害。”在她走到门口的时候,笔者告诉她:“王XX,你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老师真的为你感到自豪!去吧,好好照顾你妈妈。”在现实生活中,与这位学生相似的学生有很多,在家庭和学校中,他们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孩子有自己的天性,有独立的精神世界,可有些家长为了加强对孩子的控制,往往强制约束孩子的语言、行为甚至思想,在“溺爱”与“暴力”的畸形家庭氛围中,孩子不可能有健康的心智。目前语言暴力在实际生活中更为普遍,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大。有许多家长一开口就是:我的孩子太笨了,这孩子就不听家长的话,好歹让他混个初中毕业就行了……面对家长这样的言语,孩子因为学习困难产生的自卑感得不到抚慰、得不到鼓励、得不到理解,这些消极情绪反过来又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障碍,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作为教师,要正确认识学困生现象,承认差别,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内化,选择促进其进步的突破口;要多关爱、鼓励、包容学困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灌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激励就是永不会熄灭的“火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点燃这个“火把”,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单位:新乡市延津县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学困生考试笔者
老师,别走……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