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省发展改革委首轮第一书记之一,2013年,高建军来到蒙阴县垛庄镇担任第一书记,见证并参与了省发展改革委与蒙阴结缘的故事。2017年2月,他又报名参加第三轮第一书记帮扶工作,又一次来到了蒙阴,担任工作队队长兼桃墟村第一书记。
从垛庄镇到桃墟镇的距离是17公里,一个位于孟良崮山下,一个位于蒙山脚下、云蒙湖畔,高建军与蒙阴的故事结缘于湖山之间。
村里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桃墟村是桃墟镇政府的驻地村,按常理说,这个村的条件应当要好一些,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资料显示,桃墟村总人口501户,1643人,村民以桃树种植、家兔饲养为主要生活来源。该村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无集体创收项目,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几乎为零,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140人,2017年高建军入村时还有16户27人,脱贫攻坚任务较重。
“我们这个村,高书记没来之前,村组织很散,村情很乱。硬件设施上,不只是桃墟镇最差,应该是全蒙阴县最差的村之一。”桃墟村主任石绍松告诉本刊记者。
村里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过去,桃墟村党支部开会时,连办公场所都没有,都是“现场办公”。高建军第一次去参加党支部会议,只好去村民家借了一间房来开会。
这样的条件,如何谈党建阵地建设?高建军驻村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解决村委会办公场所的问题。
短时间内,资金到位,一座4层包含1500平老年幸福院的社区中心破土动工,不到一年时间,项目建设完毕。“会议室有了,大屏幕有了,这么多年,村委会终于有一个开会学习办事儿的地方了。”
“不要小看这个会议室,”石绍松说,“第一书记幫助我们两委班子树立了威信,就拿开会来说,一进会议室,就会有一种庄严感。”
硬化路面、电力设施、自来水、蔬菜大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一个个事关民生的建设项目随之启动。“之前也有政策,有企业对我们帮扶,但这一次是最精准最实在的。”
石绍松告诉本刊记者,原先村里的路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特别泥泞,高建军协调建设资金70万元,为村里修了两公里的水泥路,不但方便了村民,旁边桃墟中学一千多名师生的出行也变得方便了很多。
路况的变好,也带动了村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前,村里没有人出来健身、遛弯,现在路修好了,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出来锻炼和沿路跑步的村民就多了。”
电力设施逐渐完善。“以前开个电炉子就跳闸,现在都解决了。”自来水也通到了村民家,“山区打自来水很难,现在每家每户也都通了自来水。”
石绍松告诉本刊记者,村里大棚建起来后,产权归村集体,由村民来承包,一个大棚的租金是2万元左右,两个棚能给村集体带来每年5万元的收入。租金收入70%用于贫困户,同时优先雇佣贫困户来打工。2018年春节期间,大棚种植的西红柿,价格上涨,“从7毛多钱,一直涨到了两块多。”贫困户的收益,在各类帮扶政策叠加下,年额外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担任村主任之前,石绍松便是村里的能人。他今年49岁,多年在外打拼,积累了一些积蓄,之后回到桃墟村,成为了这个村的村官和致富带头人。蒙阴是全国知名的种桃大县,桃木资源丰富,桃木文化底蕴深厚。他便在村里开办了桃木工艺加工厂,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厂子效益好了,石绍松不忘回馈乡亲,村里一些老弱病残在他的企业打工,他也经常拿钱出来为村里做贡献。村里的红白事、9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他都自掏1000元代表村里去慰问。“高书记大老远从城里来都不辞辛苦,我作为本村人也想为自己家乡做贡献,留个好名声。”
在第一书记的规划、推动下,两年下来,村里慢慢有了一些收入,石绍松的底气和干劲儿也更足了。他和高建军开始探讨扶贫车间的项目,开始规划环湖旅游、农家乐、特色大棚。“现在想想未来村庄的发展面貌,就觉得浑身干劲十足。”
产业开始发展,村貌开始改变,村风自然也随之变好。“过去村里有两批人,支持工作的和不支持工作的,但到了评议第一书记的时候,他们都说好,一个说孬的也没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儿子是个“刺头”,他教育儿子:“人家第一书记是真没有私心,是真来干事儿的,不说别的,就拿这条路来说,等他们走的时候,还能把路扒了带到济南去?”
在第一书记的带动和村支两委的共同配合下,高建军进驻时桃墟村16户、27名贫困人口,已经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第一书记任期将满,不久就会离开桃墟村。石绍松虽然不舍,但得益于这两年的扎实工作,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等书记走后,我就开个村民大会,问问他们书记走了我们就不开展工作了吗?我相信有高书记带领我们打下的好基础,谋划的好路子,我们能做到自立自强,自我发展,脱贫致富。”
■延伸阅读
“我们共同的名字叫第一书记”
□本刊记者 丁爱波
《齐鲁周刊》:作为省发展改革委第三轮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两年来,您有什么样的工作体会?
高建军: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驻村帮包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我们深刻感受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各项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落实,得益于省发改委党组对第一书记工作的关心关怀,得益于驻地党委政府对帮包工作的支持帮助,得益于广大党员群众对第一书记的信任拥护。体会主要有四点。一是加强团结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省发改委第一书记最好的传统就是团结。我们秉承上一批“一人包七村,七人包一村”的工作理念,捆绑在一起,众人拾柴火焰高,遇到困难,我们大家都是共同商量。我们是一盘棋、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是营造环境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我们作为第一书记找准自身定位,自觉服从县、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与各级的选派部门主动衔接沟通汇报,和村里的两委成员也是密切配合,争取广大党员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营造出了一个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是脚踏实地才能赢得群众信任。农村工作最讲究实际,这一点,作为第一书记的我们有切身感受。用老百姓的话说,不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干了什么。我们坚持少说多干,接地气,踏踏实实。修一条路,我们就修好;安一盏灯,我们承诺了就一定安好;打一眼井,我们就实实在在打好。各个项目现在基本结束了,村里的党员群众对我们也是非常认可。
四是严守纪律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在村里,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第一书记,广大党员群众高度关注。我们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同吃同住同劳动,严格遵守纪律要求,做到整齐划一,举止有度,规范有序,树立了省发改委第一书记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