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
作为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除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普通高考之外,高校自主招生不失为一种选拔优秀人才的方式。近年来,自主招生逐渐升温,甚至有成为高考“第二战场”的趋势。
然而,自主招生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家长和学生对自主招生政策理解有偏差,导致盲目乐观或过多地投入到争取名额的过程当中;更有培训机构表面打着“高考规划、咨询服务”的旗号,背地里卻明目张胆声称“花钱可买论文搞奖项”,承诺“初审包过”,让原本“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好政策,沦为部分培训机构谋取利益的工具。
自主招生就是“低分上名校”?
从2003年教育部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2所重点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起,自主招生已经走过了16年的发展历程。但仍有学生和家长对这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拔方式有着深深的误解。
往往,有人会把自主招生简单地理解为“低分上名校”,同时,一些高中和自主招生培训机构也传递出自主招生适合很多甚至所有学生的信息,或强调裸分上名校很难,自主招生才是大势所趋。
林茜茜就是其中一个。从去年开始,读高二的林茜茜就开始准备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尽管准备比赛要耽误上课时间,但父母还是义无反顾地支持她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准备比赛,为的就是要争取一个自主招生的名额。
不负众望,在参加省里比赛时,林茜茜得了一等奖,随后在“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等比赛中获得了许多奖项。提起自主招生,林茜茜兴致勃勃:“我的一个学姐2018年参加的武汉大学自主招生,学校给她的要求是一本线上70%的分差。后来如愿上了武汉大学,仅靠裸分是不够的。”
自主招生仿佛是学子们通往心仪高校的一条捷径。据媒体报道,自主招生报名人数从2015年的16万迅速攀升到2018年的83万。参加自主招生的人数一直在增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近年来高考加分政策一直在改变,在2018年的高考中,加分项目被进一步减少和规范。
去年3月,教育部在部署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时强调,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一个月后,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消息称,省级优秀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的考生、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等5类高考加分项目将被取消。
在这一背景下,自主招生成为新高考中几乎唯一能够降分的途径。
从首批启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院校到如今,试点院校范围不断扩大。2018年3月教育部公布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名单中,已有90所高校。自主招生也被称为高考之外的“小高考”。自主招生成为了另外一条竞争激烈的“单行道”,“学姐获得过的奖项我都有,她的成功录取激励了我,我今年肯定要参加自主招生的。”林茜茜说道。
衍生行业遭遇信任危机
近年来,在自主招生报名人数飞速增长的同时,不少培训机构也从中嗅得商机。提供政策解读、背景提升、笔试面试培训、志愿填报等成为了它们的服务内容。在各大城市的公共场所,常见各种自主招生培训的广告,其宣传用语五花八门,涉嫌虚假宣传。
事实上,自主招生“过热”与机构的宣传存在一定关系。自主招生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却被一些机构夸大成“必走之路”。
最近,济南历下区的高女士非常忙碌。她的女儿在省实验中学读高三,成绩优异,次次考试在年级前5%,且学业水平测试为10A。为了让女儿考上理想的名校,高女士一直非常关注自主招生的“成功案例”。
在给孩子开家长会的路上,高女士被一家教育机构的传单吸引,联系上一家全国连锁教育培训机构在济南的联络人。联络人经常分享经过他们“规划”通过高校自主招生初审的“成功案例”,并邀请高女士参加他们的讲座。
在记者的陪同下,高女士来到该机构进行咨询。“根据孩子的条件,我给您推荐咱们的‘梦想起航计划,费用是2万1,从给您孩子择校规划做起。”这位联络人向高女士推介:“如果奖项不够过硬的话,我们还可以准备论文,可以发到国家期刊上去。根据等级另行收费,大概再交5000块钱。”该联络人最后表示,总共交纳3万多块钱,可以保证学生通过211甚至985院校的自主招生初审。“您孩子在我们的帮助下,初审肯定是没问题的,但要做好专业规划和择校规划,这一点您是不如我们专业的。”
见高女士有些犹豫,联络人还通过微信,向她展示了一名内蒙古的高三女孩昨天报名成功的聊天记录。为了催促高女士尽快报名,联络人还不忘提醒:一时的犹豫可能会耽误了孩子一辈子的前程,自己报名的通过率几乎为零。
像这样打着“初审包过”旗号做咨询包装,在论文、专利等方面投机取巧甚至作假的机构并不是个例。主打自主招生的培训市场鱼龙混杂,有很多家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却不如人意。
南京的唐先生曾在网上发帖控诉某网站的自主招生培训机构,其前期宣传有名师1对1辅导,不满意可随时退费。唐先生交了5万后才发现,所谓的课程就是录制好的视频课,根本不是老师面对面的讲课。在向该网站总部申请退费时却又遭到拒绝,这一切皆起因于“自主招生”的噱头。
一票难求的自主招生“入场券”
1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从招生政策、招生程序、加强监管等方面对高校自主招生提出了要求,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志愿服务国家级优秀项目奖有用吗?”“作文大赛的奖项还认可吗?”“雅思成绩哪些学校会参考?”《通知》下发后,某自主招生培训机构的学生交流群里炸了锅,大家纷纷向机构老师咨询政策的影响。有机构负责人在交流群里表示:“哪些奖项有用还不好说,要看各高校自己的要求,但预计今年初审环节会筛掉更多人。”
初审是自主招生的第一关。记者网上查阅到,自主招生以“中学推荐为主,个人自荐为辅”的原则进行报名,高校对报名考生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考生名单会在教育部阳光高考网上公布。接下来就是高校组织笔试和面试,各个高校笔试的科目不同,笔试和面试成绩的比重也不同。
从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看,初审一般会要求考生提供诸如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中时期各类竞赛的获奖证书、发表过的论文、专利等相关证明材料。“自主招生的‘降分录取对考生的诱惑力最大,这也是近年来自主招生报名人数逐年增长、相关培训机构逐渐增多的原因。”一位从事高考咨询服务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通过高校的初审才能拿到高校自主招生的“入场券”,而要通过初审,就必须对标各大高校的招生简章准备材料,这也就是部分家长挖空心思“造专利、搞论文、参加比赛”的原因。
随着高校陆续公布今年自主招生的初审名单,入围各大名校初审名单的学生,也自然成了各地高中和培训机构宣传的噱头。
为切实维护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2017年4月,教育部曾发出通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试点高校和中学要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自主招生中的证书、发明、专利、论文买卖和造假等违规违纪行为,坚决斩断“利益链条”。
“这条始于造假的‘捷径,其实是家长亲手给孩子铺就的一条‘假捷径、‘真歧途。”专家表示,如果家长们都这样看待高考自主招生,那这项原本好的制度就最终会变成“拼爹”的名利场。
“学生从高一开始就为了拿奖而比赛,拿到的奖不见得有用,但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这种靠金钱换来的奖项,对学生的一辈子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家长的这种行为就是‘原罪。”业界人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