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坤
物理是一门具有明显辩证性与和谐性的学科,物理知识中凝结着自然美与物理学家的智慧,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面对的是毫无生气的定义、公式,匮乏的教学设施,限制了学生对物理知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导致学生缺乏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只是被动接收教师讲解的内容。随着微课理念的提出及与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融合,使教材中的概念和具体实验直观且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物理知识变得更加丰富有趣。通过多媒体的形象展示,有效刺激了学生的兴奋中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对于探索知识的需求,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坚定的学习信念。
初中生对信息技术充满兴趣,而微课正是基于信息技术制作而成的教学资源,可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可考虑运用微课引入新课,通过微课创设一些有趣的,激发学生思考的情景,增强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及时抓住学生注意力,为物理知识的讲解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解《认识浮力》这一节知识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收集潜水艇运行时的短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而后要求学生思考,潜水艇在海洋中为什么能够上浮和下潜操作,这其中利用哪些物理知识?当很多学生疑问时,教师可引入浮力,告知学生只要认真学习浮力知识,便不难回答短视频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利用微课引入新问题,很多学生会被微课中提出的问题吸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不少学生想一探究竟,因此,听课的注意力变得十分集中、听课的主动性更强。在此基础上教师开展新课,讲解浮力相关知识,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习完浮力知识,学生便不难理解,短视频中提出的问题:当潜水艇向外排水,浮力大于自身重力时,便会上浮,直到浮力和重力相等,便漂浮在海面上;当向潜水艇中注水,重力大于浮力时,潜水艇便会下潜。
应用信息技术可制作直观、形象的微课短视频,帮助学生认识与理解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巩固学生所学,帮助学生突破物理学习的难点,夯实基础,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明确各章节的重点知识,通过收集或动手制作微课素材,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例如,在讲解《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知识,学生对电流的概念以及串、并联中电流的规律认识不清楚。同时,电流的流向无法用肉眼观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针对这一学习的难点,教师可用专业软件制作相关的动画视频,动画内容模拟电流的流动方向,让学生直观、清晰的观察电流流向与电子运动方向的关系,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物理课堂上,教师播放制作好的短视频供学生观看。学生通过视频内容学生可清晰的观察出电流方向和导体中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这一现象。同时,可直观地看出串联与并联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及规律:(1)在串联电路中,各段电路的电流值相同,即,L1=L2=L3=……=L(2)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之和等于干路电流的值,即,L=L1+L2+L3+…….Ln;
通过实验加深学生的理解,争取达到灵活应用的目标,是教师教学中应深思的重要问题。教师应做好教学研讨,找到微课和实验教学的契合点,明确微课应用于实验教学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同时,根据微课在实验中的应用评估,树立持续优化目标,在细节上力求创新,在教学环节上力求进步,为提升教学效果而不懈努力。
例如,在讲解《分子存在作用力》的实验中,因分子太小,观察难度大,研究分子间的引力更是难上加难。实验时中,教师多是使用一根弹簧连接两个乒乓球进行模拟,以帮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事实上,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内容,对分子间的作用力有个更为清晰的理解,教师可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即,下载或制作实验短视频,将微观世界的粒子放大,而后分别施加压力或拉力,向学生直观的展示分子间存在的引力和斥力。通过微课视频,学生可清晰的观察出分子间确实存在作用力,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弊端,降低了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难度。通过微课视频学生对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正确理解为:1.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2.能够正确解读分子作用力示意图。(1)当分子间距离不断拉大,作用力呈现同步减小的变化趋势。(2)当r<r0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3)当分子间距离达到r0时,分子对外不表现出任何力;(4)当r>r0,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距离继续拉大,满足r>10r0条件,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看作0。
结语: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微课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熟练操作多媒体软件,从教学具体内容出发,针对性地对微课素材进行收集、裁剪操作,保证微课素材质量。一方面,做好充分备课准备,使用微课引入要讲解的新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另一方面,用微课夯实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深度。另外,将微课融入初中物理实验的讲解中,剖析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