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霞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合作学习并不是在教育手段中所采取的促进性方式,而我国现行教育标准所强制要求的教学手段。故此,初中领域已经广泛开始了合作教学,通过分组等方法促进学生的合作性。然而,从实践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其中主要表现在流于形式、缺乏有效问题引导、模式陈旧三个方面。
1.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教师在进行小组分组的时候,未考虑到学生的客观情况,也未建立有效的分组依据。通常情况下,有效的学习分组要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特征,既要保证小组学生成绩能够平均,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活跃性。因为,一些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相对内向,如果将这些学生分到一组,其很难讨论问题。另外,流于形式的状况还存在于应用。教师分组完成后,经常忽略已经进行分组,在安排作业的时候容易出现混乱,导致学生不知道应该按照小组进行学习讨论,还是按照教师的意见组成临时小组。所以在此类状况下,分组不仅对学生毫无意义可言,甚至会影响到其学习的成果。
2.课堂欠缺有针对性的提问 教师在教学中忽略已分组的状况屡见不鲜,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大量可以采取合作讨论的问题,却仅要求学生自主解决。而一些学生因为教师的要求,也会杜绝小组内成员提出合作解决的请求。该状况,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合作学习的实现,甚至可能会造成学生之间产生矛盾,进一步破坏合作学习的成功几率。
3.小组合作缺乏模式创新与吸引力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投入程度主要在于兴趣,而很多教师在找到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后,便采取反复使用的策略,最终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该状况便是合作学习难以达成效率的另一因素,因为教师多次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对于方式会逐渐反感,由此降低了合作学习的尝试需求。同时,一些教师对于小组的关注程度有着明显的不足,在学生合作学习存在明显的错误的情况下,仍旧不加以指导,因为问题的存在而导致学生对合作学习丧失兴趣。
1.注重针对阅读板块的合作模式设计 在开展合作学习引导的初期,教师应当避免学生彼此之间产生过于深度的合作,否则在暴露问题时,将导致教师无法有效的解决。对此,可以采取阅读合作的方式,特别是涉及到课文背诵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集体合作记忆的方式,促进相关课文的背诵。或者采取小组考核机制,要求小组长负责监督其他组员的课文背诵状况,在团队荣辱意识之下,即使不愿意背诵课文的学生,也多能够记忆大部分内容。
2.遵循开放性合作的原则 开放性合作要从三个层面实现:第一,学习内容的开放性。除了教学体系中必须掌握的知识之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扩展学习的内容,使其能够有效丰富自身知识;第二,学习方法的开放性。教师需要避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过度干涉,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看似不合理,却能够提升自身成绩的技巧。而很多教师由于仍旧秉持着“长辈观念”,导致对学生的强加灌输。该状况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造成影响,甚至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第三,学习目标的开放性。在语文学习中并不具备客观意义上的量化标准,也不应当对小组合作学习提出过多的要求。即,在保证学生成绩提升的情况下,对于小组合作的目标设置应当更多元化,甚至可以将目标相对开放,以提升合作学习的灵活性。
3.优化合作学习方法,深入启迪学生智慧 上文中反复提到教师不应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过多的干涉,但不意味着教师应当完全放任自由。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体现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构建更具效率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从而实现言传身教的学习方法引导。不过,在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仍旧是学习的主体性,避免刻意灌输或约束学生学习方法的情况出现。应与学生积极的展开沟通,确定学生思维模式和想法,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引导,因为在合作中除了学习能力之外,思维意识、语言表达同样十分重要。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整体上看来,合作学习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方面、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真正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