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F背景下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中国英语”变体教学

2019-04-08 06:29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变体使用者

朱 洁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作用和地位毋庸置疑[1]。外圈(如印度)和扩展圈(如中国、韩国)的英语使用者数量远超内圈(美国、英国等)英语使用者(即本族语者)。韩礼德认为语言与语境紧密相连,不同的语境中会形成各种各样受语境支配的语言变体。目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不断扩充英语的语言特征,这个时期的英语凸显其跨国界,跨文化的特性。因此,英语其实已经成为由多种语言变体组成的语言系统,它包括中国英语,韩国英语,日本英语等。新的术语被用来重新定义英语,如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World Englishes。支撑以上术语的各种理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研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英语变体显现的特征,即英语本土化研究。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英语教学中以标准英语变体的词汇语法特征和英语母语国家文化为唯一教学内容的质疑[2-9]。

是否可以在中国开展“中国英语” 教学? 英语是否可以与中国文化绑定? 用英文讲的中国故事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英语"? 本文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背景下,基于语言与文化是否可分的研究,梳理“中国英语”的概念以及尝试开展“中国英语”教学实践。

一、“中国英语”的研究

(一)“中国英语”的内涵

我国学者早在20世纪就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10-16]。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中国英语’就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推进,不同母语者使用英语的数量更加庞大,英语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概念出现。然而就ELF是否是一个独立实体,学者们展开了激烈讨论。有的学者认为ELF没有本族语者也没有固有文化,因此没有实体[2]。针对这一争论,文秋芳提出“多实体论”,即ELF是个多实体的集合体,称为n E L F,其中某一种E L F称为x E L F(如亚洲英语,美洲英语,非洲英语,亚洲英语又可分化为中国英语,日本英语,韩国英语)。Sharifian[9]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提出英语本地化的概念,即各个地区的英语使用者用英语表达各自的世界观和概念。

接下来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英语与其本族语使用者的文化是否可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与它的使用者所生活的社会及其文化、历史息息相关,人们将语言作为工具表达所思所想,同时语言又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了人的思维[4]。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不同语言有不同的概念系统,掌握一门语言就是学会这门语言的概念化方式,语言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13]。从以上两种观点来看,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交织。然而,如果语言只能与某一种文化捆绑在一起的话,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翻译是如何做到传播中国文化的?文秋芳[17]提出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决定语言与文化可分或者不可分。她从主题维度,语篇维度,情景维度和语言本体维度,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可分程度由高到低,显性度由强到弱(显性度指母语使用者在这四个维度上对母语文化的感知程度)(同上)。

综上所述,本文中的“中国英语”是具有动态性和策略性的语言系统,它属于nELF集合体中的一种,使用者从主题维度,语篇维度,情境维度和语言本体维度上不同程度体现出中国思维。

(二)对“中国英语”的态度

高一虹[10]认为ELF是一种视角、态度、信念。目前,在“中国英语”变体视角下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发表。以“中国英语”“通用语”“英语变体”为搜索关键词,1980年—2018年间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相关文献达800多篇。这些文献大部分从教师角度出发讨论英语教学问题,ELF背景下中国英语如何教,教什么,用什么样的教材教;研究方法以内省法,文献综述法为主。利用个案或量化的方法,从学习者或英语使用者的角度探讨他们对ELF态度的文章非常有限。我们从仅有的几篇量化调查中发现中国英语使用者对英语变体所持态度偏保守,即以英美标准变体为规范,对其识别水平和评价对高于其他英语变体[10,18-21]。笔者对我国东部某本科高校的传播学专业学生开展他们对英语变体,特别是中国英语变体的态度调查。调查发现与上述实验结果一致。这些实验发现与我国英语教学多年来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与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相一致。即以内圈英语标准为唯一标准。特别是学生对英语变体的发音包容度很低。对于内敛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样的语言态度会增加英语口语表达的焦虑。

二、“中国英语”教学

(一)教学设计背景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部于2014年3月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概念。2018年3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核心素养5C模型是指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e)、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如何充分利用英语报刊阅读课堂教学培养核心素养是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目标

基于“中国英语”变体观与5C核心素养模型,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提高学生的“中国英语”变体意识,将“中国英语”当作跨文化交际中身份认同的标志。用包容的心态,维护语言平等,抛弃原先以使用接近标准英语规范的语言,来显示自己的地位与身份,也不用标准英语规范来要求和评价其他英语变体使用者。二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展示文化自信,掌握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维护母语语言。即使在某些特定情景中遇到文化表达的障碍,交流者也完全可以发挥创造性,达到交流目的。在跨文化交流中,成功使用英语的全球交际者以英语作为意义表达工具,知道如何用它来表达自己以及理解他人。这两个目标都是5C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内容

基于以上目标,我们设计一个教学课题:利用网络报刊资源,如《中国日报》《新华网》(英文版)《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等,搜索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特别是国内新闻报道,归纳整理所选取的新闻报道中有中国特色内容的英语表达,新闻作者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表达中国特色语言,分析对比中国英文报纸和英美英文报纸表达是否存在差异,其背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对比主要从主题纬度,语篇维度两个维度入手,因为这两个维度上文化与语言可分性较强,显性度较高,学生比较容易入手。另外,在网络媒体时代,使用网络报刊资源是顺应时代潮流。通过网络获取的新闻,更加有时效性,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从材料搜集选取、分类,归纳到分析都遵循“以学生为中心”“learning by doing”(从做中学)的教学主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过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理论指导,根据学生的需求回答疑问,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教学步骤上,第一步是教师结合研究成果和理论,通过对比分析和显性教学,大量引介中国特色英语词汇和语篇的实例,以此培养学生的“中国英语”意识;第二步,教师采用范例教学法,向学生演示各种中国特色英语词汇和语篇的分析和评价,深度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内涵;第三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分别对各自小组所收集的新闻报道中的中国英语词汇和语篇进行分析,写出评价报告,并向全班做汇报。

下面以奈达的理论为指导为例,展示教学活动的开展。奈达从翻译角度阐释了文化与语言的五种关系,他们分别为生态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宗教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社会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物质文化与翻译的关系。首先,教师可以从这五个中国文化主题上,向学生介绍中国英语(主要词汇层面)如下图1。之后向学生做范例教学,解析这些中国英语表达的主要策略以及评价这些策略。我们这些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可以发现,他们主要采用音译(Tao)、音译+注释(江湖)、直译(东风、西风)、直译+注释(四大发明)、音译+直译、意译(吃香)六种策略。最后对这些中国英语表达做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调查。请英语通用语使用者对这些表达评分,针对评分低的英语表达应当找到原因。

图1 文化主题维度上的中国英语

文化类型中国英语表达生态文化east wind(东风)west wind(西风)宗教文化Tao(道教)Man propose, Heaven dispose.(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社会文化jianghu which literally means “rivers and lakes”, a thrilling kung fu world where ancient knights and marital heros fight for their fame and power(江湖)be popular(吃香)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the compass, papermaking, gunpowder, printing)(四大发明)Peking Opera(京剧) 语言文化fail to recognize a great person(有眼不识泰山)物质文化possessive and jealous(醋坛子)

(五)教学反馈

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学生们对中国英语的认识较课程开始前清晰,对中国英语的评价也较前期积极。掌握语言的概念化系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无意识行为,如学习母语;二是有意识行为,如学习外语。长期无意识的训练和有意识的训练都能将语言使用转化为无意识行为。所以通过长期对学生开展中国英语变体的输入,必然可以加深他们对中国英语的信心,找到使用中国英语的身份认同感。此外,接触到英美国家报刊上大量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使学生们意识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正如布鲁梅特[2]指出,在全球化过程中,语言的横向“流动”背后,纵向的社会地位、权力结构作用不可忽视,人们的语言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

三、结语

由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外圈扩展圈英语使用者要达到本族语英语使用者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一认识往往使非常刻苦的非本族语英语学习者感到分外无力,甚至无形中增加英语学习的焦虑感。本次教学实践向学生证明中国英语变体存在的客观现实。这一认识能够增强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的身份认同感,能够更加自信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互相配合创造性地表达对中国英语的分析与评价,使他们增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变体使用者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基于字词联合的变体词规范化研究①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抓拍神器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
耀变体喷流高能电子谱的形成机制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