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启龙
写下这个题目是缘自听了一节公开示范课——《一夜的工作》。课上,教师围绕“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个中心句展开阐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句子,找出能体现“劳苦、简朴”的句子进行解读。最后拓展到学生集体朗诵一首赞美周总理的诗《他是这样的人》结束教学。作为一名教语文整整二十五年的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我想弱弱地问一句:语文教师,你把阅读教学进行到底了吗?
一、阅读≠阅读教学
阅读是读者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阅读教学是教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评价鉴赏信息的教学过程。由此可见,阅读的功能是获取文本信息,阅读教学的功能是基于阅读之上培养学生学会获取文本信息、欣赏和评价文本信息的能力。 学校里,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读懂教材里的文本信息,教给学生读懂文本的方法,这是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属于阅读教学。学生离开课堂,离开教师的随便翻翻,那是“从阅读中学习”,属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所以,“阅读”与“阅读教学”的区别,好比“骑自行车”与“教骑自行车”的区别一样。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这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谁在读”,二是“读的是什么”。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帮助学生,教给其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文体意识,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怎样读小说,怎样读诗歌,文体不同,方法不同。
二、阅读教学教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本内容和意义的解读上。事实上,一篇文章被当作素材进入课本时,就要承担阅读教学的功能。阅读教学不仅要解读文本的内容价值,更要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一夜的工作》情节简单,字里行间表达的信息都是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如果教者把教学定位在课文“写了什么”的信息内容的理解上,这只能说是不彻底的阅读教学。这样的阅读教学其实是以获取文本信息为主的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假如《一夜的工作》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普通读者主要获取的是文章的内容价值——“表达了什么”,至于文章“怎么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是不考虑的。当这篇文章进入语文教材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解读内容价值——“文章表达了什么”外,还要考虑其作为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文章怎么表达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弱化或无视文本的教学价值,必然导致学生从“读”学不到“写”,读别人的文章联系不到自己的文章。缺乏读写结合的言语实践训练,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当然就很难实现了。
作为专业的语文教师必须明白,一篇文章在未进入语文教材之时,它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信息传播价值上。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的功能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在体现信息传播价值的同时,又增加了一种语文学科的教学价值——“如何传播信息”。课文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何传播信息”上。《一夜的工作》文词浅显,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懂。显然,教师没有必要在“课文表达了什么”上去挖掘课文的微言大义,而要把重心放在“文章怎么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的教学价值的探索上。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究隐性的文本秘妙:课文多处运用了对比,例如总理在高大的宫殿式办公室工作,里面的陈设却极其简单;工作量大,吃的却极其简单;工作长达一夜,白天休息的时间却很少。课文还运用了细节描写,最后两个自然段集中抒情。这样写更能充分表达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精神和人民对总理的热爱崇敬之情。至此,《一夜的工作》的教学价值才算得到充分体现。试想,教材文本的阅读教学,一旦失去传授阅读方法,传授语篇知识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教学价值就会丧失,失去教学价值的阅读教学、语文课程的功能何在。如此一来,可能学生天天在 “阅读”,但由于缺乏教师必要的“拨云见日” “方法指导”,可能学生要在文本秘妙的“暗胡同里”不断徘徊。这样的阅读效率是低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既要讲质量,又要讲速度。小学生的阅读量有限,阅读方法欠缺,以传授“语修逻文”知识,教会学生阅读为主要任务的阅读教学显得非常关键。故此,语文教师莫要打着学生“自主阅读”的幌子,让学生在“山重水复”中进行低效率的阅读。教师要当讲则讲,讲在關键处,讲在方法点拨处,从而让学生在“山重水复”中走向“柳暗花明”。这才是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阅读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要教学生学会阅读。要树立把阅读教学进行到底的思想——“文章表达了什么”“文章怎样表达的”“文章为什么这样表达”。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总结、反思的能力,最终外化成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后续发展。
首先,在“文章表达了什么”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在阅读时要学会快速提取段落信息,理清文章脉络和重点,提高阅读理解效率。
其次,在“文章怎样表达”和“为什么这样表达”环节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文以载道”的思想。要把“道”表达得有文采让读者接受,就要学会调动一切“语修逻文”的表达手段。阅读教学重点如果放在文本内容理解的层面,显然只能算一种浅阅读。“文章怎样表达”和“为什么这样表达”是从读学写的重要环节。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做一个思考者进行质疑、释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信息反馈,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的动力。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读教材文本,或读与教材文本相关的拓展文本进行解疑,还可以引导学生互助解疑。
第四,阅读教学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一个人知识再丰富比不过网络,思维再敏捷也比不过电脑,大脑再聪明也比不过人工智能。学会学习,永远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阅读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学法载体”,因势利导进行学法指导。教材引导学生读懂,思路引导学生理清,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学法引导学生总结。在学法指导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品格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学生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努力上进精神等学习品格的培养是指导学法取得成效的保证。
语文教师,要把阅读教学进行到底!要从课程设计的角度看待阅读教学,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行为,而变成了一种展开性的、多边性的教学活动。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文本传达的内容信息,同时还收获了关于阅读技巧和语文知识等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们知道,获取方法的知识才是当今信息时代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需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读懂文本的方法指导上,培养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理解、感受、欣赏以及评价等能力方面。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只把一篇课文的解读中心放在“文章表达了什么”上,只能算阅读教学进行了三分之一路程。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必须进行完“文章怎样表达”“文章为什么这样表达”的教学。如果后两个程序弱化,就会导致语文课程功能和阅读教学价值弱化。高效的阅读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从“语言文字”到“文本内容”往返一个来回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学会作文,整体提高语文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