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鱼”与“画人”

2019-04-07 05:25王文国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观鱼聋哑罗丹

王文国

《鱼游到了纸上》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共同表达追求成功的主题。文章描写的主要人物是一位聋哑青年,为了画金鱼,节假日总是在公园的鱼缸前观察金鱼,进入忘我的状态,最后他能够把金鱼画得像游到了纸上一样生动逼真。就是这样身体有着残疾的非正常人,在作者的笔下却有着正常人所不具备的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因而故事读起来也更感人。很明显,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互相交织,那就是聋哑青年的画画和作者对聋哑青年的刻画,循着这样的线索去理解,就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一 、“举止特别”解读

与《全神贯注》中的罗丹相比,本篇课文描写的人物虽然也爱好画画,可他不是艺术家,连正常人都算不上——聋哑青年。因为罗丹是著名艺术家,他在对自己作品进行修改时,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在一丝不苟中追求完美,所以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可聋哑青年爱好画画是“名不见经传”的,他连姓名都没有留下,这样的爱好画画又如何来赢得大家的点赞呢?

虽然一般的聋哑人因为语言沟通不畅,学习画画和老师交流互动有诸多不便和困难,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聋哑青年对画画的喜爱。聋哑青年在课文中出现时,作者说“就在这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举止特别”呢?

我们来看课文中直接描写他的句子。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这个句子是描写他看金鱼的状态。单独看去,只是描写那“一个人”看金鱼的情景——“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不说一句话”,给人一种比较沉闷的感觉,也搞不清楚他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联系上文来看,文章一开始就描写了西湖是观鱼的好地方——玉泉:每天都有许多爱鱼的人前来观看,这些观鱼的人也像那鱼儿在不停游动一样是来的来、去的去,他们观鱼的目的是游玩或者是欣赏鱼儿的美丽,自然也会不停地对鱼儿评头论足,这好比电影中用远镜头来介绍大背景一样。当镜头渐渐推进,最终聚焦在聋哑青年身上,而且画面出现了静音——只有人在看鱼、鱼在游动。这样,我们才能感到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是接下来要重点表达的对象。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需要联系下文进行理解。原来他这样“静”看金鱼,是为了画金鱼,而且他是一个聋哑人。至此,“老是”就说明他爱看金鱼的时间长,行为单一。西湖作为游览胜地,可游玩之处非常多,可这位聋哑青年只在玉泉这一个地方而且只看金鱼!“呆呆地”“静静地”说明他看金鱼很入迷,到了发呆的程度,也不管周围的人来人往、笑语喧哗,这种动中取静既需要心静,又需要持续的关注力,才能把看金鱼这一单调的事情持久地做下去。“不说一句话”一方面是源于他自身的身体缺陷,但作者要表达的还是聋哑青年的文静,与那些看到什么就喜欢说个不停的人形成对比。

应该说他爱看金鱼是在与其他人看金鱼的比较中表达出来的,那他为什么这么爱看金鱼呢?再看下面的描写就明白了。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句子中作者用“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这两种绘画方法作代表写出了聋哑青年作画的娴熟技法,并且通过“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打比方写出了绘画的结果,让人觉得聋哑青年的绘画确实不一般。而课文中只交代了他学画才一年多,没有指出他师从何人,可为什么有这么快的进步呢?这又需要联系前文来理解。因为他做好了观察这门功课,看金鱼是那么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看呆了正说明他看金鱼太入神了,“静静地”表达他努力把金鱼的各种神态都化入心中,不仅在静态中观察细致入微,而且善于抓住金鱼游动的各种典型动作。可见聋哑青年的绘画学习就是师法自然:看得清、看得准才能画得活灵活现。如果再联系下文就能得到进一步理解,他在与作者的“笔谈”中说“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可见聋哑青年学习绘画是多么勤奋、多么刻苦、多么坚持不懈,简直与金鱼融为一体而进入人鱼合一的境界。没有这种追求精神,他是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绘画成绩的。

虽然课文直接描写看金鱼和画金鱼的句子只有这些,但因为所描写的对象的独特性,反而能够恰到好处地与他作为聋哑青年的特征巧妙地结合起来,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而且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又可以达到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目的。

二、理解不同的表达

课文是以聋哑青年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但其中真正直接描写聋哑青年的内容主要就是上文提到的几个句子,作者是怎样用上这样简单的文字来完成对聋哑青年不懈追求的表达的?这样的表达中有哪些特点呢?

在《全神贯注》中,作者是借著名作家茨威格的目光和感受直接表达罗丹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关注的是罗丹修改雕塑作品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以此来揭示罗丹成功的原因所在,很明显这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描述的。可本篇课文用的是第一人称,而描写对象与罗丹比,只是一名学习绘画才一年多的青年人,无疑他的绘画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是练习,画得比较像而已,不可能达到什么艺术境界的,这种情形如何谈得上是成功呢?作者的方法很巧妙,借助同样也是来观鱼的一个小女孩的惊叫来表达的:“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方面,作为小女孩无论年龄还是艺术素养等,都只能代表一种普通的视角,对一幅画的水平或者品质还无法从艺术的角度进行专业的评判;另一方面,她的惊叫也只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金鱼画得像活的一样,而不是有多么精妙之处。可见,作者选择小女孩这个视角来表达“成功”,与聋哑青年学习绘画的实际水平是相匹配的,尽管后续还由“我”来看青年作画的情形,但同样是停留在对画法的感受上,而不是得出所画的艺术水平的判定上。这些都有利于恰到好处地表达作者对聋哑青年在默默中勤奋、刻苦追求的好品质的赞美,也体现出作者精心选择表达角度的效果。

巧妙安排叙述线索是作者让本来很平常的故事变得精彩的另一个秘妙。作者从西湖的玉泉和观鱼的人群写起,也为后文那些热爱金鱼、议论画金鱼的普通观众做了安排;以认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让主要人物出场,推出了人物的外在描写,随后介绍了他对金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并借一个小女孩的口表达出青年画金鱼的成功——游到了纸上,還直接通过“我”的眼睛感受青年画金鱼的精彩。故事到此似乎已经可以结束了,但实际上这只是故事的前半部分,基本上是按顺序来的,其间也有一些伏笔,如在描写他看金鱼时有“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在众人的议论声中“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故事的后半部分正是沿着这些伏笔展开的,在时间的流逝中看到那位青年仍在画画,“我”送上了夸赞,“没想到他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我”,由此“我”以为青年“好骄傲”,但随之发现青年是聋哑人,才明白是误解了对方,并运用特别的方法——笔谈进行交流,从而,进一步弄清楚他爱画金鱼的那种痴迷劲,还有难得的学习历程——细致观察、用心体会让鱼游进心里,由此揭示出他绘画取得成功的原因。不难看出,作者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聋哑青年的自我介绍,揭示了他学习绘画的目标和追求所在。这样的聋哑青年自觉学习绘画能够取得如此的效果更加凸显了成功的意识,使本篇课文在表达成功上与其他几篇课文相比,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学习一篇课文,既要关注文章的重点内容,又要聚焦文章的表达形式,而且让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达到得意又得言的效果。

猜你喜欢
观鱼聋哑罗丹
天使“翻译官”和她的聋哑爸妈
羁粤感怀步胜公韵
两个好朋友
里尔克《罗丹论》节选
陈观鱼的关停生活(中篇小说)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三境型”植物群落研究
女儿孝心无边聋哑50年的母亲开口说话
她用母爱温暖聋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