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山
思维的基础是表象,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借助直观形象的线段图,让学生充分感知,积累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继而根据表象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方法。如:
画图: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原来装的油的重量,再从左端点处向右截取“第一次用去的”,然后从右端点处向左截取表示剩下的半桶,那么,余下的一段就表示“又用去的10千克”,具体见下图:
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经常让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的训练,找准单位“1”及量率对应关系,抽象的数量关系就会直观形象的显现出来,解题效率也会事半功倍。
分数应用题,应使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有条不紊地分析、解答。一般地,可按如下程序让学生分析:1.找含有分率的句子;2.确定分率对应的标准量,即单位“1”;3.判断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4.确定算法(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
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启发学生自己自觉联想,多向发散,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中的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多种联系,促使学生思维多向发散。如,可由条件“一段公路600米,第一天维修了,第二天维修了”进行联想:第一天维修多少米?第二天维修多少米?还剩多少米?第一天和第二天共修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几分之几……这种联想能使学生合理摘取条件,直接用于解题,起到一题多问、一题多用的作用,从而达到强化解法,培养思维变通灵活的目的。
与整数应用题相比,分数应用题中出现了新的倍比量——分率,使倍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加大了理解难度。教学时,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比较,突出实质,加深学生对分率的理解。
一是分率与倍数比较。如:六年级参加美术小组的有24人。1.数学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2倍,数学小组有多少人?2.体育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倍,体育小组有多少人?3.合唱队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合唱队有多少人?通过对比可以知道分率是倍数的扩充,一般适于倍数小于1的情况;倍数是分率大于1的特殊情形。这样就将分数应用题与整数应用题沟通了起来。
二是分率与具体数比较。分数兼具数量性质和比值性质,这是学习的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就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分数的两种性质的认识,灵活区别它们。如:1.一条绳子长米,剪去,还剩多少米?2.一条绳子长米,剪去米,还剩多少米?第一小题中的,表示剪去的长度与总长度之间的关系,是分率。第二小题中的米表示剪去的绳子长度,是一个具体数量。通过多数量多形式的训练,学生就会区别分率与具体数的不同,进一步认识分率。
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具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学生往往由于错找了对应关系而出现错误。为减少错误,可进行对应的有关训练。如:某电视机厂上半年生产电视机48万台,下半年比上半年多生产。对应关系有:
上半年的生产量48万台——单位“1”
…… ……
这种训练,能使学生明确单位“1”的量、和单位“1”比较的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对应思想,提高解题能力,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解分数应用题时,若能将单位“1”进行合理转化,就会得到多种独特解法。
要让学生较好地运用转化方法解题,平时就要进行一些转化的训练,学会一些基本的转化方法,特别是分率句子的多向转化。如:甲是乙的,可转化为乙是甲的;甲比乙少;乙比甲多。学生只有掌握一些基本的转化方法,解答应用题时就能得心应手,转化自如,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解法。
总之,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要以《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鼓励学生多角度多途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