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志坚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同龄儿童的智力水平、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有高低之分,如何使他们学有所得,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这既是义务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因此,如何优化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能获得充分发展的最佳学习环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为此,很多教师纷纷努力探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式。曾经试探过以学生的成绩高低编班,进行不同程次的教学来解决这个矛盾,但很快暴露出弊端,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困生不利:学困生集中,挫伤自尊心,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学困生往往又是纪律方面的“差生”,一旦集中,会增加班级管理的难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促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有些发达城市采取小班制异步教学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质量,这样的做法对于全国普遍的学校来说也是不现实的。通过对比各种情况,笔者学校使用一种异层教学法来进行教学解决这个矛盾。这是一种分层教学的模式,通过班内分层编组,分层练习,分层指导,达到分层提高,达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为使每个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学生的成绩和能力为依据,把班内学生分为C(优质生)、B(中层生)、A(学困生)三个群体,一般比例为3颐5颐2 左右。通过施教,根据学生实际,实行了分层讲授,有层次间的升降变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取得了共同成功的良好效果。
针对同班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可分为。
A 层:最低限度的大纲,教材要求,能解决简单的基本问题。
B 层:大纲、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能解决中等的能力问题。
C 层:对大纲、教材基本要求的适当提高、加深,能解决拓展的探究问题。
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各层次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层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对A层学生,专门为他们设计适当的练习题目,着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通过一句肯定的话、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心,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我也行”。通过积极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诱导其一步步走向成功。而对C 层学生则适当提高要求,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供其思考、解决,促使其向更高目标发展,同时安排协作课,让优质生与学困生结对子,在相互合作学习中,优生通过给学困生补课巩固自信心,而学困生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成绩有了进步,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存在客观上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强弱之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会导致优质生没兴趣,学困生怕困难。在教学中,采取分层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提高整体水平。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A 组学生完成基本题,B 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加综合题,C 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此外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
运用恰当的评价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进取心,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激发学生进一步成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考虑到学生之间学习基础、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异,对于平时的检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认为难度较小,但基础薄弱的学生害怕检测不及格,甚至出现低分现象。怎样激发每一层次学生的活力,这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通过分层检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体现,并通过一定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竞争力。A 层次检测的内容绝大部分为课本基础题;B 层次检测的内容为课外练习册的基础训练题和少量的能力提高题;C 层次检测的内容是在B 层次检测题基础上增加一些拓展题。每次检测后,C 层次淘汰2 人到B 层次,下次参加B 层次检测,同时从B 层次挑选4 人上C 层次,下次参加C 层次检测;从B 层次淘汰3 人到A 层次,下次参加A 层次检测,同时在A 层次挑选5 人上B 层次检测。
通过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子”。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他们平时踏实学习、刻苦钻研、打好基础、增强研究气氛、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不断地激励先进的学生,使其不断提升学习的动力。使每位学生能学有所得,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