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菊梅
电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直观逼真的感知形象,缩短学生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方便学生了解事物的特点和事情的发展过程,从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同时,电影中经过艺术化的人和事物,容易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的欲望。
电影影片资源丰富,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当代风云;无论是历史名人,还是当代伟人;甚至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自然风光,科技奇迹,都应有尽有。小学语文课文内容虽包罗万象,但大概有70%以上的课文内容能在影片中找到踪迹。
影片是现成的资料,找出来就可以用。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达,人们可以在手机上直接操作,它的可操作就越来越强了。
电影媒体引进小学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彰显出电影教学独具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内化和延伸,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电影形象生动,直观易懂,学生乐意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很快被调动起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幅长,内容远离学生,理解“碰壁”等词语,必须联系当时的写作环境。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的影片,了解鲁迅顽强的革命精神,知道鲁迅用笔做武器,同黑暗的社会势力作斗争,口诛笔伐,揭露国民党的丑恶嘴脸。有了这样一段影片做铺垫,学生对生僻字眼和特殊词语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他们的学习和探究就变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了。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望强烈,电影媒体刚好可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在观看影片时,学生在影片中身临其境,感受火山爆发,欣赏原始森林,探索浩瀚宇宙——这些令学生感到陌生的事物,通过电影媒体,成为学生熟悉的内容。电影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累积知识。
思维能力是衡量学生智能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媒体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通过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如,在《飞夺泸定桥》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观看影片《大渡河》后,朗读课文中描写红军英勇夺桥的文字,学生一个个入情入境,感情饱满,体会深刻。本该是距离学生生活遥远的教学题材,因为有了电影的辅助,使学生在课堂上入情入境。
语言文字是抽象的,一些意韵丰富的文章或语句,是小学生理解的难点。电影媒体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令人痛惜,侵略军洗劫和焚烧圆明园的场景让人愤怒,学生叹息着圆明园的毁灭,痛恨八国联军的强盗行为,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激起了他们心中强烈的爱国热情。
1.课前整体感知,做好情感铺垫。低年级学生在学习《雷锋日记》时,如果要真正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内涵,还需要借助一些直观形象的画面。笔者先组织学生观看了电影《雷锋》,学生对雷锋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讲授课文时,师生就会在理解文本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体会雷锋助人为乐以及钉子精神。
2.课中欣赏片段,引起情感共鸣。教学过程中,如果要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也可以为学生放映相关的影片片段。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周总理的影片,了解周总理日理万机的工作状态,感受总理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怀,从而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成语,用这个成语来概括总理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观影后,让学生及时对照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加以赏析,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1.选择好影片内容。教师在选择影片内容时,既要考虑课文与影片的中心是否一致,更要注意到影片内容与课本内容是否有紧密的联系,否则就会耽误时间,甚至南辕北辙。
2.主次要分明。电影媒体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是教学中众多辅助手段之一,这里所说的主次分明,指的是教师在运用中要坚持以课文为主,观看影片为次的原则,对观看影片的目标不要提得太高,更不能用观看影片代替课文教学。
3.当教师运用电影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精指导,巧点拨”。电影画面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学生观看可能不得要领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诚如是,教学效果就会大受影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具有文道结合的特征,电影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健康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相信,在教师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中,电影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