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贵璠
在现代素质教育中,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转变为实践与课堂相结合的新式教育,这种新式教育能够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探索思考能力。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动手把平时所学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查漏补缺,发现平时容易忽视的细节之处,所以一次具有良好效果的科学实验足以让学生记忆深刻受益匪浅,相反,因为实验设计的问题导致效果不理想是需要我们去改进的。因此,探讨如何改进初中科学实验与自制教具具有显著意义。
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探索发现思维的主要途径,也是现代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而在科学课程设计中,实验课程是无法被替代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实验的具体设计和教具就是决定效果是否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一次成功的科学实验结束后,学生完全可以得到正确的实验现象,而结果是否和理论一样,能否被明确地观察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验的效果。
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验中,通过一些简单的色彩对比或是改变一些步骤中器材的颜色,更加直观地加强实验结果的可观性,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简单地辨别出实验是否成功,或者问题出在哪里,而这也是最为简单、最为易得的实验改进方法。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测量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实验中,用原有的实验步骤,定量性、环保性、实用性都不是很高,而且实验的结果也不宜观察,而如果教师使用红磷与氧气反应,借此消耗密闭装置中的氧气,从而使得密闭容器中气体的压强减小,从而让下方的水进入装置,就能更为直观地看出消耗掉的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消耗的药品较少,反应速度明显、观察性好,其次整个实验是在密闭的装置内进行,环保性好,最后操作较为简单,学生上手不易出错,成功率高。
在初中很多教学实验中需要各式各样的教具,但是现有的制式教具是比较单一且复杂的,大多数情况下,制式道具都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甚至有些教具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危险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做一些适当的教具改进或者自制教具。同时也可以活用生活中的物品代入实验中,一方面能够使形象更加具体,另外代入生活中的物品也能够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更容易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中,水产动物中讲解到了鲫鱼尾鳍的作用,教师如果没有具体的模型,是很难用语言形容出具体场景的,而现有的教具中也没有这方面的器材,此时教师就可以自制教具。
首先,可以用一个气球,向里面加入少量的水,然后把一根稍细的吸管插入气球口,另外的一只手压扁吸管,与此同时用橡皮筋把气球的出口处扎紧,随后折过吸管,用另外一个橡皮筋扎紧,放到一边,接着找两个塑料片,剪成大致的鱼鳍状,分别放在气球口的两侧,再用一根橡皮筋固定住后,用曲别针把两片鱼鳍沿着边缘处夹在一起,再找一把塑料小刀从两片鱼鳍的下方插入,这样一个鲫鱼鱼鳍模型基本就算完成。教学时,把模型放入水中,按住气球后,拨动小刀,鱼鳍就会左右摆动。可以看到,在这个自制的教具中,教师是利用小刀的摆动代替了鱼鳍的摆动,将字面上的描绘在利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道具组装后,更能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尾鳍为鲫鱼的前进提供动力,让学生能够更好更直接地了解到尾鳍的作用,这样比单一的课本解读效果好很多。而这也正是自制教具的用处所在,相比较更为正规的制式道具,自制教具灵活性、简易性更强。
其次,不但教师可以自制教具,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制一些教具。这种自制道具一般不是用来向学生讲解什么知识点的,而是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同时让学生自制教具也可以让学生分组竞争,一方面让学生亲自实践会对知识的把握更加牢固,另一方面也是锻炼学生的集体意识,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比如在初中生物中,细胞的结构比较复杂,细节处很多,一直都是学生容易遗忘忽视的点,那么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形成一个个小分组,然后利用一些简单的道具,例如彩色橡皮泥去做一个较为简单的细胞模型,然后从中评选出最完整最规范的一个。
这样做,一来是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课本之外也能学到知识,二来学生自己亲手制作也更容易让学生了解自己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扎不扎实,牢不牢固,更容易发现自己对这个知识点有没有遗漏之处,而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比起单一的重复书本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在现代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发挥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科学地改进实验和自制道具,然后通过改进后的实验和学生参与的自制教具进行事半功倍的教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