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分析

2019-04-07 23:03鲁玉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人文历史精神

鲁玉芳

人文素养是现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首要条件,也是历史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整合,是多维度、多元素整合的结果。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把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将核心素养有效融入到学科的课堂教学当中。将人文底蕴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一、培养“以人为本”的意识

初中阶段,学生的人文情感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培养,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其能够贯穿“以人为本”的观念。此观念所指的就是在教育进行过程中凸显人的核心作用,例如个人尊严、个人价值以及个人的发展等,教育领域应该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人际关系正是师生关系协调过程中的重点,如果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并且以愉悦的心情进行课堂学习,教师也可以以此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所以,历史教师可以将学生视为独立个体,并且使历史教学过程转变为一个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过程。而且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进程中,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盲目的控制或是命令,同时也不能只重视学生的需要而忽视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要如何在两者之间达成平衡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凸显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融合现代和传统理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激发。尤其是要突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能够在历史传统文化中感受古人的精神素养和人格魅力,从而具有多元化和包容力的学习态度。在历史教材中包含人文关怀的篇目有很多,《明清文化发展》《人的发现》《文化教育革新》《开眼看世界》等,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变迁、社会的更替,也能体会到民族和文化深深的联系。

二、构建“文史哲一体”的知识体系

历史教学要兼顾“专”与“博”。“专”是指“专题”。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是一个有序列的历史能力的训练,把每一个训练点编辑成一个个专题的形式,针对初中历史教材,编辑一些历史学习专题,或者把“博”的历史教材以“专”的形式出现。“博”即围绕着专题的多元训练,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宽广,产生智慧的概率也就越来越大。这实际上就是强调要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构建“文史哲一体”的知识体系。例如,可以把恢弘的大唐气象通过历史和文学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大量诗文的学习可让学生感受到唐朝文坛的百花齐放,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开放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和当前热点话题为中心展开活动,这些课题和问题往往融多学科知识为一体,学生学习时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既保持了每个学科之间独有的知识特点,又兼顾了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配合,这种学习模式会让学生感受到多层面、多角度、多交叉的知识网络和思维视角。将建构主义运用于历史教学之中,师生应该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平等对话,实现教学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建构的转变。教师的信息为学生所吸收,学生既有的知识被教师的视点唤起,产生新的思想。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通过学习历史课程,学生可以领略到传统历史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自身的创造力,由此可见历史课程的优势十分明显。而且历史课程具有较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历史课程对于学生精神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要为课程内容设置正向的价值取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展开文化拓展和训练,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入手进行渗透和传承,突出核心价值观的促进作用,从而让学生能够自觉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关怀精神。尤其在新时期异族文化不断冲击和影响的前提下,历史教师更要有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任重而道远,坚定不移地和学生一起站在弘扬并创新传统文化精神的第一线,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获得学习文化体验的尊重感和自信心,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出自身的精神力量和优秀潜质。

在对历史课程进行设置时,应该立足于我国历史教育的优良传统之上,注重积累和阅读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文化熏陶。同时也要强调经典教学的作用,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树立多元文化的学习观念,优化文化人格,架构合理的学习体系。

猜你喜欢
人文历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人文绍兴
新历史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