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杰
小学语文的课堂生成教育是一个学生主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结果。生成教育的目标不是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成绩,而是注重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生成知识、提升思维能力以及情感熏陶的一个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自己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师生之间的高效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能够灵活的吸取更多的认知和能力。
在新课标中曾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课前预设和学生的课中生成为一体的。由此可见,课堂上精彩的生成教学离不开教师提前的课堂预设。而教师作为课堂学习中引导者,应该充分针对自己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和对策准备。同时给学生留出一个想象的空间,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促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只能够按照教师提前预设好的路线进行想象,并不能有一个纵横驰骋的空间。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产生惰性思想,只能围绕老师的脚步前进。因此教师要思考如何才能够充分的调动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性,通过创设一个宽广的思维空间,并能够抓住教育契机进行生成性教学。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变色龙》中,为了让小学生对变色龙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我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给小学生播放了有关变色龙变色和捕捉食物的视频。同时我没有直接的对“凶相毕露”这个词语进行直接的解释,而是让学生大胆的发散思维,将描写变色龙的段落和实际视频相结合,进而主动的思考,充分理解“凶相毕露”等词语的意思。
课堂生成教育不是让小学生按照要求一步一步的走进教室预设的圈套之中,而是要给学生一个提问、探究的机会。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培养小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让小学生养成勤提问的好习惯。同时不仅仅是让老师来提问学生回答,还可以让小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挖掘,引导小学生提出若干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话语权还给小学生,促使小学生在互动中激发思维,环环相扣,进而有效的让课堂产生“生成”。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师恩难忘》中,我首先让小学生充分仔细的阅读课文,进而抓住文中的段落意思进行思考,促使小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时就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作者对田老师产生了什么情感?为什么?”于是我在鼓励表扬了学生之后,邀请全班学生一起针对这个问题联系上下文,仔细查找答案,进一步促使小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在语文的学习中难免会产生错误。教师在面对这些错误的时候不要感到麻烦和生气,而是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将错就错,以此来运用课堂资源来反馈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避免小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我邀请班上的学生轮流朗读各个段落。这时候有个学生读到“……很不情愿地把自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错把“放”读成了“扔”,旁边倾听的同学立马叽叽喳喳炸开了锅:“老师,他读错了!”这是我正好利用这个讲错就错的机会,非但没有批评刚刚朗读的同学,而是一本正经的对其他学生说道:“怎么了,‘放’和‘扔’是一样的呀。”有个小学生马上站起来,振振有词的说:“当然不一样了!‘扔’比‘放’可随便多了!”我又继续追问着:“为什么呢?哪里随便了?”这位学生又说:“小甲虫是法布尔的宝贝呀,他怎么可能舍得‘扔’呢?他肯定是小心翼翼的‘放’!”我不禁拍手鼓励:“真厉害,这么微小的细节都能够被你们发现。没错,‘放’确实是体现了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惜情意,而‘扔’却不能够体现珍惜这个意思。同学们在以后的朗读中,一定要仔细的看清楚了之后再读,不要随随便便的读错了字,改变了原来作者的意思。”
结语: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不论老师提前设置得多么天衣无缝,但在实际中也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教师一定不要忽略这些教学契机,不能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思路走下去。而是要积极的对课堂互动进行调整,充分运用多种途径,抓住这种机会,优化课堂生成教育。最终才能够有效的促使小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让生成教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上一场美丽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