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东
历史解释最早是法律术语上的一个词语,它是指以文件记录、视频、录音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让其在后面具有一定的事实法律效应。而近年来在教育方面,随着人们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后,相关的史学研究学者将历史解释一词再度回归到历史中,将其实用对象拓展为我国所有的历史史料,进而提出了以历史解释为手段,提升个人知与行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所谓历史解释,就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合理的评判。由于历史发展已经具有明确性,所以它可以对个人的分析和理解做出验证,从而逐步提升个人分析历史和理解历史的能力。当下,历史解释不仅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也应当是任何接触历史相关人员应当明确的培养目标。
历史解释和历史叙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历史叙述是基于客观事实进行的一种记录,而历史解释会受到个人观念和立场的影响出现一定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历史叙述很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历史解释,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说明历史解释没有意义,它的重要性在于,历史解释影响了解释者的历史价值观,通过思考历史人物、历史立场、历史情景和历史因果的问题,解释者会逐渐认识到人为因素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激发提升个人价值的动力。虽然每个人的历史解释存在不同,但是整体来看,能经受住考验的历史解释必然是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解释,在基本的价值道德观念上,历史解释是完全一致的。
具备历史解释的人,在看待事物时,往往能透过表面看到内在的本质,他们的眼光往往具备更好的前瞻性和远见性,那么如何通过读史来培养个人的历史解释能力进而影响个人的知与行呢?初步探讨可通过以下方式:
1.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要想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必须先要对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的立足点。在具体的基础点落实上,需要包含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时空顺序问题,对此,学生群体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一在于学生具有更好的接受能力,其二就在于历史教材的编写本身是由由浅入深,逐步拓展的方式编写,这十分利于学生逐步构建历史时空观念。而如果是独立学习,那么就需要先将历史概念点面化,形成一定的历史事件模块,然后通过框架图将各个模块联系起来,建立时空上的纵横关系。在确定了各个历史事件关系后,逐步展开对于历史因果之间的阅读,最后,随着认识的深入,读史会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这就初步具备了历史解释的能力。
2.尊重历史,构建客观的历史解释 正确的历史解释应当是能经历住历史验证的解释,在这里,就需要提到“史观”一词,所谓史观,就是指个人的历史观念,它可能是历史唯物观念,也可能是辩证唯物历史观念,它由个人提出,属于个人的观念,难以称为历史解释,在这里,可以这样定义“能经历住历史检验的史观就是历史解释”,显然为了提升历史解释得客观性,应当尽量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降低人为辩证因素对于历史的解释,最后逐步抽象到能理解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等等。在进行该环节的构建时,首先要尊重历史发展,尽量摒弃个人情感对于历史的解读,比如在历史层面上,所谓的皇帝和反贼都是客观存在的两个词,并不是正义与邪恶的代表,在进行分析时,要对人不对事,进行客观层面的分析,拒绝现代偶像崇拜观念对于历史的解释。这是构建客观历史解释的重要基础。
3.以多元史料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 历史错综复杂,所发生的事并不是单纯的单线发展关系,它纵横交错相互交织,所以在进行分析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多元资料进行分析,避免资料不足导致的错误历史解释,比如在进行三国的分析时,很多人会想到《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情节,但是实际的史实和三国演义中的情节相去甚远,像是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角戏看似精彩,实际上,诸葛亮和周瑜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交集,而人为加工因素较少的《三国志》相反更具有较好的客观性,不过,这也不能说明三国志中的记录就是百分百正确,它也有很多的漏洞,为了客观地详细地了解三国,需要更多的资料作为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历史记载为根据,打破学生既有的固有思维,最后才能逐步培训养客观的历史解释能力。
在该部分的培养中,其难点在于历史资料的真伪鉴别,整体来说,像是经过文学加工的历史史料都具备较大的虚假性,这些资料反而容易被甄别出来,难的是,本来就被封为权威的正传中也掺入了一定的虚假性,比如历史上的当朝皇帝为了美化自己的政绩或者先帝的政绩,往往对历史进行一定的篡改,这时,以民间历史验证宫廷正史就很有必要,但是民间野史往往又来源于道听途说,其真伪也要进行合理的甄别。在教育手段上,教师可对学生传授一些常用的甄别技巧,提供一些收集历史史料的渠道,引导学生逐步搭建自己的历史视域,坚决落实“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4.培养学生的历史抽象能力,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探究事件的根源 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中要找寻事件的本源,需要具备抽丝剥茧的能力,善于看到表象背后的真实,才能进行客观合理的历史解释。历史教育相关学者总结出了一种“从大到小"的培养方式,它的实现方法是,先分析大时间和大事件,比如整个朝代的发生时段和发生的大事件,然后到小逐渐确定某个时间段发生的一些事件,再确定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分析其联系之中内在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划分主观和客观原因,内在和外在原因,将自己需要探讨的目标放在核心主线位置,明确其周边各支线发生的时空关系,达到能全面推行同步进行的效果。
在历史事件的关系构建上,较好的工具有古代地图、大事年表,各种历史纪年资料时序表,历史人物关系图等。就以清朝史李鸿章为例,我们的分析过程应当是,先摒弃各种对于李鸿章个人的毁誉评价,将李鸿章看做一个客观的事物,然后获取资料得到其周边关系人和关联事件,再进行本质分析,探讨他的各种做法的利益关系问题,结果发现,其中很多事件的处理都是封建社会中一个的政客站在自己立场上的应有的做法,在利益关系上,深入分析李鸿章是为己还是为国,了解李鸿章在各种环境下的心态本质变化,从而就能更好地理解李鸿章的行为作风问题,这也就能更好地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其进行合理评价。
5.学习历史解释的内在精神,培养宠辱不惊,虚怀天下的人格魅力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读史之人都似乎有一种别具一格的人格魅力,他们在处理事情时更稳重更效率,往往能做到宠辱不惊虚怀天下,让人产生一种面对浩瀚历史的敬畏感。实际上,这就是长期从事历史解释对一个人的精神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具体的历史解释精神的培养上应当分为以下方面:
首先是,以准确的历史资料收集精神提升个人处世的严谨性,不因为片面消息对人产生偏见,这中品质可吸引更多坦荡荡的君子,提升交友质量,进而再度反馈提升个人的精神品质;然后是通过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让人由内而外散发一种博学睿智的精神,这即是一种导师品格,它可得到周边人更多的尊重;最后就是历史解释分析了事件发生的关联性,让读史的人员意识到,任何人的行为举止都可能影响到环境,而环境又会反馈到个人身上,所以读史的学者往往更加谦逊和包容,让人感受到其平易近人的一面。
历史解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通过对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学者自身也会在浩瀚的历史烟海中得到熏陶,以历史解释优化个人的知与行是切实可行的,如今历史解释正式成为了历史课程的核心教育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应当立足于对于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塑造历史课程的独有品格,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