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瑞,张黎丹,杨 红,熊慧生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市肿瘤研究所,重庆市肿瘤医院中医肿瘤科,重庆 400030)
癌性疼痛是恶性肿瘤晚期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生率在晚期癌症中约占70%,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临床上使用WHO提出的“三阶梯药物镇痛”是最为常见的治疗原则,效果明显,但不良反应多、成瘾性强[2]。我科在三阶梯药物镇痛的基础上加用攻癌镇痛散外敷治疗癌性疼痛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共100例,均为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科收治的患者,男62例、女38例;年龄40~68岁,平均49.4岁;肺癌40例,直肠癌20例,结肠癌18例,肝癌12例,胃癌10例;轻度疼痛30例,中度疼痛42例,重度疼痛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疼痛程度、卡氏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肿瘤诊断标准,病理学、细胞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恶性肿瘤,伴有癌性疼痛。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依从性强,能坚持完成治疗疗程;③卡氏评分50分以上;④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⑤皮肤完好,无破损、无皮肤病;⑥无药物过敏史;⑦神志清楚,有自主判断能力,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②过敏体质;③病情加重,无法完成治疗疗程;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两组参照国际通用的数字分级疼痛量表(NRS)和划线法(VAS),根据疼痛评分采用三阶梯药物镇痛治疗。①药物镇痛治疗。三阶梯镇痛:a.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b.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或强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C.重度疼痛者选用强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等。②提供非药物镇痛措施以协同药物镇痛,减轻疼痛症状。非药物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中医治疗(针灸、经皮穴位电刺激等)、介入治疗(神经阻滞及神经刺激等)、认知行为训练(暗示疗法、分散注意力、放松疗法)、社会心理支持治疗等
治疗组在疼痛部位及周围皮肤增敷攻癌镇痛散。药用明矾、乳香、没药、青黛、冰片、川芎,先将药物用粉碎机研制成粉末状,用开水调制成糊状药膏。将调好的药膏均匀的铺在棉垫上,用纱布覆盖,厚约4mm左右,面积约为15cm×15cm,以疼痛部位为中心围敷周围皮肤,用胶布固定,外用医用膜覆盖,敷药8h后去药,予温水擦拭,每日1次。
两组疗程均为10天。
情志护理。①肿瘤患者大多悲观、恐惧甚至绝望,应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持,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亦可进行心理测试,对症给予心理干预,消除隐患。在治疗过程中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向其讲解治疗方法和预期疗效,且可介绍治疗效果显著的病例,取得其合作,增强治疗信心。②指导患者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亦可辨证采用五行音乐疗法,舒缓患者的情绪,中医理论指出五脏影响五音,五音调节五脏。选择合适的音乐,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绪干扰,有利于疾病的恢复。③心理减压法:鼓励患者通过倾诉、宣泄的方法释放疼痛带来的压力,指导患者通过分散注意力来缓解癌痛,例如听音乐、看电视、练习八段锦气功操、打太极拳等,让患者了解不良情绪对癌痛的影响,指导患者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活动,疼痛剧烈者可配合暗示、催眠疗法。
贴敷护理。①贴敷前,先用温水洗净患者贴敷处皮肤,观察皮肤有无红肿、水泡、破溃等禁忌症。②注意调制敷料的干、湿度。③药物调制好后敷于皮肤上,用胶布固定。对胶布过敏者可用腹带或绷带加以固定。④贴敷过程中注意倾听患者主诉及观察皮肤有无红肿、水泡、瘙痒感等过敏反应。如有反应,可去除敷料,温水擦拭后观察,症状较轻的,待症状缓解,遵医嘱继续给予贴敷,症状较重的则需停药观察并遵医嘱对症处理。
疼痛评价标准[3]参考国际通用的数字分级疼痛量表(NRS)评分[4]。将疼痛的程度用0~10分表示。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自行选择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0分:翻身、咳嗽不痛;1分:安静平卧不痛,翻身咳嗽痛;2分:安静平卧时不痛,咳嗽时痛,深呼吸不痛;3分:安静平卧时不痛,咳嗽、深呼吸痛;4分:安静平卧时间断疼痛,影响睡眠;5分:安静平卧时持续疼痛;6分:安静平卧时疼痛较重;7分:疼痛较重,辗转不安,无法入睡;8分:持续疼痛难忍,全身大汗;9分:无法忍受的疼痛,有生不如死感;10分:剧痛。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用卡氏评分(KPS评分)[5]。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完全缓解(CR):完全无痛。部分缓解(PR):疼痛明显减轻,睡眠基本不受影响,能正常生活。轻度缓解(MR):疼痛减轻,但仍感明显疼痛,睡眠仍受影响。无效(NP):疼痛无减轻。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卡氏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卡氏评分变化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卡氏评分变化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0 53±6.5 75±7.8*△对照组 50 52±4.5 70±5.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治疗组中出现贴敷后贴敷处皮肤轻微瘙痒、发红、皮疹2例,予温水清洗皮肤后外用地塞米松软膏好转。
随着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生存时间延长。而癌性疼痛是癌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从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等方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症导致疼痛的机制主要有直接侵犯周围神经,产生致痛物质,神经营养血管被癌细胞阻塞致神经缺血,癌瘤浸润于管腔脏器,或伴有管腔的梗阻、缺血、痉挛,癌瘤对其邻近脏器的压迫,癌瘤本身的坏死和感染[6]。当疼痛产生又得不到有效控制时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疼痛恶性循环,导致心率加快、呼吸急促;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营养失调;影响睡眠,长期失眠将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情绪消极、拒绝治疗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7]。临床上使用WHO提出的“三阶梯药物镇痛”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案。
癌性疼痛属中医“痛证”范畴。《黄帝内经》中就有描述疼痛的症候。中医认为癌痛的基本病机主要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类。“不通则痛”是由于痰毒癖火诸病邪内结,阻滞络脉,气机不畅,脉络癖阻。“不荣则痛”主要是气血阴阳亏虚,正气虚耗,经脉失养。而到后期往往虚实夹杂,其中因实致虚最为常见,即内邪阻滞,气血不通,或邪气内闭,正气虚损,筋脉不荣[8]。中药外治是“气血同治”,且以活血化癖为主,通过调和气血而达到止痛目的[9]。
在“三阶梯药物镇痛”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加敷攻癌镇痛散,可起到疏通经络、解毒、调整气血的作用。中医理论“内病外治”认为,皮肤腠理与五脏六腑元真相贯通,药物可以通过体表、腠理到达脏腑,起到调整机体、抗病祛邪的作用。攻癌镇痛散方中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散结止痛,青黛凉血解毒,冰片清热消肿。诸药合用,通过良好的渗透作用,达到活血、解毒、消瘀散结、行气止痛功效[10]。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攻癌镇痛散外敷疼痛处治疗癌性疼痛,缓解明显,疼痛评分、卡氏评分、不良反应的发生均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而且贴敷处皮肤基本没有出现严重的皮肤反应。而外用贴敷的方式,不仅用药方便、渗透性好、药性温和,还为部分因无法口服给药而提供治疗途径,减弱了镇痛药物不良反应,是治疗癌性疼痛的良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