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鑫,申晓稚,鲁玉婷
(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康复科/脑二科/中医内科,河南 漯河 462000)
吞咽障碍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约占全部脑损伤的20%~40%,而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则约占据了全部脑损伤后吞咽障碍的45%左右[1-2]。本研究用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100例,均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2~77岁,平均(61.3±4.0)岁;病程30~89天,平均(48.9±3.0)天。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1~75岁,平均(62.0±4.3)岁;病程31~90天,平均(49.3±3.3)天。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符合吞咽障碍的诊断标准,患者或其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降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营养脑细胞等。指导进行吞咽障碍康复训练,包括舌运动训练、喉活动训练、冷刺激疗法、软腭上抬训练、进食训练等。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4周。
观察组加用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主穴取风池穴、内关穴、翳风穴、三阴交穴、人中穴、完骨穴、廉泉穴等;并取咽喉壁点刺,金津穴、玉液穴刺络放血等;伴有舌体运动障碍,加内大迎、舌面散在点刺处理;伴有咀嚼运动障碍、唇闭合不全,加取颊车穴、太阳穴、地仓穴、下关穴等;内关穴以直刺方式进针,深度为0.5~1.0寸,提插捻转泻法,行手法1min;人中穴则以倾斜方式进针,深度为0.3~0.5寸,刺入穴位后捻转针体360°,然后行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风池、翳风穴、完骨穴等以向喉结方向斜刺,进针深度为2.0~2.5寸,取捻转补法,行手法1min,以咽喉麻胀为宜;三阴交穴以斜刺方式入针,深度为1.0~1.5寸,取提插补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廉泉穴向舌根方向刺入,深度为40mm,取捻转泻泄手法1min,留针30min;金津、玉液行点刺,出血1~2mL;同时行咽喉壁点刺,以压舌板压住舌体,对双侧咽喉壁进行点刺。
吞咽功能以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进行评估,量表总评分为18~46分,分值越高表示吞咽功能越差。生活质量以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Related Quality of Life,SWAL-QOL)进行评估,量表共包含11个维度,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5个月后进行比较[4]。
以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估两组吞咽功能,评分为1~10分,其中1分为不适合进行任何训练,且不能经口进食,10分为能够正常摄食吞咽;分值越高表示吞咽功能越好;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5个月后进行比较[5]。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洼田饮水实验为依据进行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实验1级为痊愈;吞咽障碍好转,饮水实验提高超过2级为显效;吞咽功能有所改善,饮水实验提高1级为有效;以未达到“有效”标准为无效。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SSA、SWAL-QOL评分及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SSA、SWAL-QOL评分及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比较 (分,±s)
表2 两组SSA、SWAL-QOL评分及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比较 (分,±s)
组别 例 SSA SWAL-QO 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前 治疗4周 治疗5个月 治疗前 治疗4周 治疗5个月 治疗前 治疗4周 治疗5个月观察组 50 29.7±3.2 24.2±2.9 20.3±0.9 53.4±4.0 60.4±3.2 73.8±4.0 5.4±0.5 7.8±1.0 8.5±1.2对照组 50 29.6±3.3 26.9±3.0 22.5±3.3 53.8±4.2 57.4±6.0 62.9±3.0 5.5±0.6 7.2±1.1 8.0±0.7 t 0.154 4.576 4.548 0.488 3.120 15.415 0.905 2.854 2.545 P 0.439 0.000 0.000 0.313 0.001 0.000 0.184 0.003 0.006
脑卒中为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为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6]。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主要特征为难以将食物或液体自口腔送至胃内,随着病情的发展极易导致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等后果。
中医认为瘀血、痰浊、肝风等因素致使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关键,故通常将调神导气,滋补三阴,通关利窍作为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关键。通关利窍针刺法通过针刺内关穴、人中穴可达到导神气的功效。针刺三阴交穴则可达到滋补三阴的功效。翳风穴、风池穴、完骨穴有通利枢纽、养脑通窍、利机关的功效。点刺金津、玉液、咽喉壁等穴有活血化瘀、熄风通窍的功效[7]。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则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并可对异常反射活动进行抑制,改善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的协调性,进而改善吞咽功能。
综上所述,通关利窍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能够改善病情,促使吞咽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