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芸,杨丽霞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五官科,广东 广州 510115)
眨眼是指双眼睑非随意性的暂时性闭合运动,甚至伴有皱眉、咧嘴、耸鼻等面部肌肉抽动动作,正常眨眼节律为1min3~7次[1],超过这个节律即眨眼频繁异常,为频繁眨眼。频繁眨眼以儿童为主,主要是由于结膜炎、屈光不正等眼部疾所致[2-3]。本研究用耳穴贴压治疗儿童频繁眨眼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160例,均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治疗患者。采用奇偶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2~18岁,平均(7.52±1.63)岁;病程3~200天,平均(88.46±10.38)天。对照组男46例,女34,年龄2~18岁,平均(7.39±1.71)岁,病程5~200天,平均(89.25±10.47)天。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1)裂隙灯前段检查和眼底检查异常;(2)年龄高于18岁;(3)对本次研究中的药物过敏;(4)心、肝、肾等重大器官不健全;(5)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用常规西医治疗,首先根据病因对症治疗,过敏性结膜炎、沙眼和抽动症给予妥布霉素滴眼液,每日4~6次。如轻度下睑内翻倒睫造成儿童频繁眨眼,用胶布牵拉法治疗,病情较为严重者用手术方法矫治。同时配合心理疗法,主动向患儿家属讲述频繁眨眼的危害及发病原因,提高家属及患儿治疗中的依从性,尽量赢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实验组给予耳穴贴压治疗。取双耳对应穴位,主要包括眼、屏间前、屏间后、肝、脾、胃等穴位。将胶布剪成面积为0.5cm平方大小的方块,在胶布中间粘1粒王不留行,对耳廓及周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完成后用探针找到穴位中间点,准确粘贴于耳穴部位,贴紧按压片刻,两耳同时贴,等待其粘贴牢固,每日按压3~4次,用拇食指相对按压旋转法,每次每个穴位20次,每次3min,以感到按压穴位有酸胀痛感为宜。每间隔5天换药1次,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如未治愈间隔3天进行第2疗程的治疗。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频繁眨眼及目涩症状及体征消失,眼睑开合正常。好转:频繁眨眼及目涩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眼睑开合次数明显减少。无效:频繁眨眼及目涩症状及体征无缓解甚至加重。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临床效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不良反应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频繁眨眼属中医“目剳”范畴。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脾虚则气血失源,致肝血不足,血虚生风,或风热外侵,客于肌腠,贼邪不泻,伏于经络,导致筋急搐搦,上扰胞睑,血虚无以养筋,筋脉挛急,以致胞睑而眨眼频繁[5]。
治疗的关键是健脾消食,养血祛风,平肝息风。《审视瑶函》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是宗脉聚集的地方,与机体脏腑相沟通[6]。耳穴贴压通过耳穴相联系的脾、胃穴位给予刺激,达到调理脏腑的效果,使气血平和、阴平阳秘。用探针寻找反应点,选取眼、屏间前、屏间后、肝、脾、胃穴位后直接贴压产生作用疏通眼部经络,刺激眼部神经,肝、脾、胃穴位目的是促进胃肠消化,调理本源,下火平肝。诸穴合用,共同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脾胃、平肝熄火的目的。通过给予耳部刺激可分散患儿注意力,割断病灶对中枢神经的不良刺激,维持神经肌肉组织的兴奋度,缓解和抑制眨眼。儿童频繁眨眼的发作与患儿情志有关,故治疗中患儿需要家长的配合参与[7],多给予患儿关怀与温暖,向患儿讲清频繁眨眼的危害。
耳穴贴压治疗儿童频繁眨眼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