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态生产力的观点是随着社会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而不断地被人们重视起来的。近些年的研究成果丰硕,或多或少地从生态生产力的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且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反响。本文继续之前研究的基本路径,但是更加注重生态生产力的唯物史观视野下的解读,即生产力发展究竟在何种意义下可以成为生态性的生产力。
关键词:生态生产力;传统生产力;生态化;生态系统
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传统生产力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如何在新时代寻找出新的发展力模式,引领人类社会的进步,成为了许多有识之士所思考的难题。不难指出,在学界的研究中,确实硕果累累。然而许多问题的解读仍然不够明确,尤其是对生产力何以可能成为生态生产力的问题上,学界的论述显然理论性偏强,而可操作性偏低。本文的研究是初步的,想要在学界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生态生产力进行一个说明。诸多不足之处,请学者批评。
(一)传统生产力发展必然转向生态生产力。
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生产力模式:原始生产力、近代生产力、现代生产力。这种划分是根据历史发展的时间维度进行划分。这样的划分容易导致太过于集中化,使得相同时期的不同生产力模式之间的不同点被遮蔽掉,例如近代生产力里包括工业文明主导下的生产力,也包括游牧文明主导下的畜牧生产力。而这两种生产力无论是从发展特征上,还是从概念内涵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产力模式。本文所强调的传统生产力,是特指近代工业文明主导下的、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与“人类中心主义”紧密联系的、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为标榜的生产力模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商业资本的不断出现,冲击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模式,最终使得工业文明主导下的近代生产力占据了主要的位置。
传统生产力以机械化、大工业化为发展标志,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时,往往秉持一种超越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而为我所用的一种价值理念。这种理念之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空前发挥,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快速提高。但是这种发展方式存在着致命的弊端,而这弊端在其全部生产力的威力未被充分展现出来之前是不会出现的。“我们在卡尔斯巴德从各方面听到的和亲身感受的是:热死人!此外还缺水;贴普尔河好像是被谁吸干了。由于两岸树木被伐尽,因而造成了一种美妙的情况:这条小河在多雨时期就泛滥,在干旱年头就干枯。”[1] 马克思对恩格斯如此写道。
最为根本的问题在于,传统生产力模式将经济的增长视为一切发展的根本要义,把经济的增长,数字的增加视为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最根本的尺度。虽然确实社会生产总值增加了,但是与此同时社会其他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对经济的增长的强烈要求,使得生态系统的紊乱度日益增加,最后演变成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矛盾日益突显,常常引发局域性的动乱,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的金融输出,在一定意义上嫁祸给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的罪责。“生产经营者通过广告宣传不断地创造出引领大众的‘消费时尚,诱导消费者消费一些他们当前并不需要的消费品。消费者不是依照自身的需要在消费,而是按照生产经营者设计的消费模式在消费”。[2]P2-12最终的目的,不断地使得消费者背离自身的需要,而进行所谓的“再需要”,问题在于这种需要本身并不是消费者当前的需要,最多算得上潜在需要。
(二)人类的生产活动本身具有生态内涵。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在唯物史观主导下所进行研究的重要方面。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都对生产力理论进行过阐述。他们把广义意义上的生产分为:“自己生命的生产”、“他人生命的生产”、“意识的生产”。马克思着重论证了“自己生命的生产”的重要性,认为“自己生命的生产”是最重要的,是一切人类历史得以存在的前提,人只有通过自身的活动,不断地参与到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获取自然资源,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其他方面的更高等级的需要。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产活动本身。”[3]P32从这一层面上,马克思强调了物质生产的首要前提是有人的存在,并且首先的物质生产活动一定是满足人类自身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是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烙印的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的生产活动,而不是破坏自然界为代价的生产活动。
在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当中,人、自然、社会这三个东西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关系,而是一体,他们就是“一”,其实是一个东西。如果把这三者割裂开来看待,那么我们就无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我们必然会高扬自身的理性,不断地对自然界进行无畏的征讨。当我们从人的角度去考察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作用;当我们把自然当作这个整体当中的一个部分之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与人在这个整体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当我们把社会当作这个整体当中的一个部分之时,亦不能忽视人与自然在这个整个系统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尤其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给出了极为准确的答复:“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多少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4]P926-927因此,马克思所理解的物质生产,是人与自然与社會三位一体的生产力模式,是以整体性为基本特征的。从这一点剖析生态生产力,生产生产力的一些特点也完全符合马克思所认为物质活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1972.
[2].胡根生.生态环境的恶化互换共产主义[J].北京:当代思潮,2000(4).
[3].马克,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作者简介:
王长志,男,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在读研究生,本科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现就读于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