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2019-04-04 01:02薄帅
科学与财富 2019年6期
关键词:影响因子内涵区域

薄帅

摘要: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水的需求量显著增加,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本文首先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进行了概述,然后资源承载力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升助力。

关键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内涵;影响因子

1.水资源承载力内涵概述

1.1时空内涵

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可看出,水资源承载力具有明显的空间性和时序性。首先,它有明显的空间内涵,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具有相应的空间,一般在没有外流域调水的情况下,区域水资源是指当地水资源;其二,相同数量的水资源在不同区域

上,相对应的水资源承载力是不相同的。另外区域水资源具有时序内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区域水资源在“将来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承载能力,包括两重内涵:其一,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将来”时段上的负载状况,具有特定的时间内涵;其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指“不同的时间尺度”上的负载能力,主要体现的未来不同时段,区域水资源的外延和内涵都会有不同的发展。

1.2社会经济内涵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社会经济内涵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以“预期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为依据。这里预期的经济技术水平主要包括区域水资源的投资水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其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经过合理的水资源优化配置”而得到的,而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活动行为。其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最终表象为“区域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人口和相应的社会体系是区域水资源的承载对象,因此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是通过人口以及相对应的社会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体现出来。

1.3持续内涵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前提条件是“对生态环境不构成危害”,对社会的支持方式是“持续供养”,这充分体现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持续内涵。基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持续内涵,就可以澄清“适度水资源承载力”和“最大水资源承载力”概念间的辨解。另外持续的内涵还表现在水资源承载力的增强是持续的,即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水资源承载力增强过程的操作,但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的增强总是持续的。

2.水资源承载力主要特征

2.1有限性

水资源承载力的有限性是指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水资源承载力具有有界的特性,即存在可能的最大承载上限,其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约束。具体地说,包括区域水资源条件的约束、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约束和生态环境的约束。

2.2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水资源承载力与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直接的联系,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承载能力。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是因为承载力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动态的,即水资源系统和社會经济系统都是动态的,具体体现在人对于水资源的能动性在不断变化和人类社会为适应区域水资源形势也在不断调整社会结构两大方面。

2.3可增强性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可以增强的,其直接驱动力是人类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在这种驱动力的驱使下,人们一方面拓宽水资源利用量的外延,如地下水的开采、雨水集流、海水的淡化、污水处理回用等;另一方面利用水资源使用内涵的不断添加和丰富,来增强水资源承载力,如用水结构的调整和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等等。

3.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层次

3.1区域水资源的内部转换以及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之间平衡关系

区域水资源的内部转换以及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之间平衡关系研究包括两方面内容,即水资源内部转换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之间平衡关系是水资源承载力理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基础,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和工程环境两方面。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和控制性因素,单纯基于社会经济系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必然会影响由水资源系统、人类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共同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的稳定性。在各种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胁迫下,现代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必须囊括水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三者平衡关系的研究,其重点包括生态需水的研究和区域环境容量的研究。

3.2区域水资源状态与社会经济结构的适配关系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因此区域的社会经济结构必须和区域内的水资源状态相适配。现代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宏观经济必须从传统的外延式自然资源消耗型转变为经济对自然资源的内涵式增长,对于水资源而言,就是要求社会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用水水平的提高,不增加水资源绝对值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部门内,对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采取先进的用水技术、安装节水装置和加强用水管理来控制部门用水额度。在缺水地区鼓励发展单位产值耗水小的产业部门,控制单位产值相对大的产业部门的发展规模,同时兼顾当地产业结构体系的完整和生产布局的合理性,使得区域发展过程中经济整体的单位耗水率大幅度下降,从而实现使区域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适配状态。

3.3社会需求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平衡关系

在传统的规划方法中,常采用“以需定供”的水资源配置模式,这种模式考虑社会需水因素,但忽视了影响需水诸因素间的动态制约关系,特别是它忽略了水资源承载力对于社会需求的制约。水资源规划的另一种方法是“以供定需”。“以供定需”的水资源规划模式的缺陷体现在在需水和投资两方面的计算上的依据都不足。实际上,在现代水资源态势的约束下,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必须由原来的粗放开采型转变为可持续利用型,即将与需水相联系的宏观经济系统与供水相联系的区域水资源系统结合起来研究。在水资源规划过程中,必须将水资源的社会需求和水资源承载力联系起来,在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约束下,将影响供水和需水的主要因素均作为内生变量来考虑,在各个规划水平年应尽量保持需水、供水和水质的动态平衡。因此必须在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区域,研究两者的平衡关系,同时考虑对需水的控制以及需水和供水间的相互作用,并在定量的基础上进行多目标可持续意义下的优化配置,以保证水资源规划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4.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有效策略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负荷或负荷期望值间的矛盾,其最终研究阶段必然是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增强途径与措施的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可分解为四个节点和三个流程,四个节点分别为水资源量、取水量、利用量、合理利用量,三个流程就是开发过程、传输过程和合理利用过程。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和措施就是加大节点的内涵和减少流程中的损失。其中,加大节点内涵的内容包括:增加水资源量、增加取水量、增加利用量在取水量中的比例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使合理利用量的比率增大;减少流程中的损失的内容包括:减少取水过程、输水过程和利用过程中的损失量。关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笔者在此作这方面的探索,以期望为提高我国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作一理论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李瑞,张飞,周梅,等.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与进展[J]. 天津农业科学,2016,22(1):18-22.

[2]庞悦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民营科技,2016(4):261-261.

[3]左其亭.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总结与再思考[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7,37(3):1-6.

猜你喜欢
影响因子内涵区域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基于个性化的协同过滤图书推荐算法研究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影响因子”是用来赚大钱的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