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新工科为背景,以学科竞赛为引导,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为例,促进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平时成绩增加答辩分数;构建并实践“课堂教学-学生竞赛-科技创新”的互动模式,依托学科竞赛,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以此推动教学改革。
关键词:新工科;学科竞赛;教学改革
0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存在误区,过分重视学术型、理论型人才的培养,重理论传授,轻实践训练。作为工程师摇篮的工科大学基本上按照培养“科学家”或“工程学家”的模式培养“工程师”,面向生产一线和产业需求的工程训练不足,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欠缺。
新经济的蓬勃兴起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及产业革命,使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新挑战,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新工科”建设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部署、新旧增长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的新要求而提出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概念自提出以来,教育部迅速组织研讨,形成了“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并上升为“北京指南”,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工程教育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现阶段,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明确了在新的产业和技术革命形势下新工科培养的内在和外延特征,各高校都加强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新工科”专业人才需要适应新行业需求,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总需要更多关注工程问题。
本文以“新工科”背景、以学科竞赛为引导,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为例,有意识地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由知识的积累向注重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提高学习效果。通过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竞赛,构建并实践“课堂教学-学生竞赛-科技创新”的互动模式,使学生合理、有效、系统地掌握和融汇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这种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重要战略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使得“新工科”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和长远之策。“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教育部结合“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推出了一系列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举措,要求把实践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对专业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可有效地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的改革。学科竞赛也有助于教改成果的转化,体现并倡导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对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学而不习、知而不识”的现象和风气,缺乏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巩固的过程,不能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判断和分析,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实施方案与方法
(1)多种途径开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活动,提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
1)课堂教学中营造参与学科竞赛的氛围,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关系创新活动的奖励政策对参与学科竞赛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2)构建并实践“课堂教学-学生竞赛-科技创新”的互动模式;3)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与设备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合理、有效、系统地掌握和融会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讨,并尝试组织参与教学课件制作,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2)重新梳理整合教学内容,以工程实际围绕各个知识点完成课程教学内容。
针对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对应的工程应用实例,将分散的各个知识点糅合一起进行集中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工程实际涉及到的知识系统掌握
(3)依托学科竞赛,精心选拔参赛队伍,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加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2)加强学生在理论、实践、表达、竞争、交流和创新等方面综合能力的锻炼;3)以小组参赛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竞赛中培养学生正视挑战、用于创新的精神。
3.特色与创新之处
(1)建立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围绕工程实际糅合相关知识点全面讲授教学内容,使学生更系统、更全面的掌握教学内容。
(2)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平時成绩增加答辩分数。学生分组完成任务,以答辩形式进行,减少高分低能现象并拓展学生视野。
(3)构建并实践“课堂教学-学生竞赛-科技创新”的互动模式,依托学科竞赛,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以此推动教学改革。
4. 结束语
以参与学科竞赛为依托和出口,通过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实现培养方式向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启发式转变,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构建并实践“课堂教学-学生竞赛-科技创新”的互动模式,形成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培养模式,并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6级和2017级的教学过程中应用。
作者简介:
赵昕(1987-),女,辽宁省大连市,大连科技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风电齿轮箱、齿轮润滑、齿轮修形,激光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