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兴
信息技术复习课既不像初始课、进阶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综合课那样有成就感,它成为信息技术教师不好应对的一种课型,但复习课又是相当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梳理技术知识点,温故而知新,实现融会贯通,形成认知系统。笔者积极对信息技术复习课进行专题的探索与研究,参加了由宁波市教研室组织的,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复习效率为目的的初三信息技术专题复习研讨课活动,并在活动中执教了“Photoshop综合复习课”第一课时。现以此课为例,牢牢抓住复习课的特点,研究相对应的突破策略,探知如何将学生已有的模糊表象清晰化,帮助学生跨越原有认知疑难的鸿沟,提升相关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底层思维发生融合飞跃,实现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自然内化。
课例片段展示及分析
1.快速激活,梳理结构
与学生一起来回顾Photoshop并出示PPT, 引导学生回答Photoshop这把“牛刀”牛在哪些地方,实时动态采集学生答案,在黑板形成思维导图一级目录,如图1所示。
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有两点,一是笔者将Photoshop比作牛刀,因为在教材中第一节初始课里的主标题是牛刀小试,学生对于牛刀这个关键词较感兴趣,当听到“牛刀”时,就能匹配原有头脑中的词汇库,加快了学生提取与响应的速度;二是为了顾及一些对牛刀词汇响应缓慢的学生,笔者用教材的目录以及教材里最为经典的图片作为引子,图像的信息量远大于文字所包含的信息,也更加生动与形象,学生在头脑中所存储的编码特征点也相对较多,一旦部分特征点匹配上,学生在响应的速率上可以大大得到提升,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2.呈现疑难,击中模糊
课堂设问:选取工具有很多,如魔术棒、磁性套索、矩形框选区,它们分别对应哪个图标呢?这三种工具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设计具体情境“学校海报设计比赛”,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讨。
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软件工具的图标与名字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含义,培养学生养成关注软件中图标与名字含义的习惯,通过连线题的形式来促使学生精准掌握图标代表的含义,然后在制作海报这样的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甄别三种选取工具,进而将教学落脚到区分魔术棒与磁性套索工具这个难点上,聚合学生的思维区,以便他们深入探究。
3.辩中解疑,技术类比
在具体实例中进一步体会魔术棒与磁性套索工具的用法,并总结二者的相同点、不同点和适用场合等。
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要突破魔术棒与磁性套索工具的区分这个难点,若直接通过教师讲解的形式,学生兴趣不大,于是笔者将“橄榄枝”伸向学生,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同伴举出反例,互相提问与反驳,在自由的思辨中走向思维的深度,再通过相似工具与技术的对比,让学生进行多维度视角的比较,进而对技术的理解与运用才会更加透彻。
4.开放问题,放射思维
教师提出问题:小悦同学忘记了比赛规定——作品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为了不显示作者这行字,你觉得有哪些方法可以实现?要求学生至少想出三种方法,可以先独立实践,之后与同桌相互交流。学生讨论分析出隐藏、删除、移动、透明度等方法。并提出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图层命名不规范的问题,如图2所示。
此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延续之前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始终围绕这条情境主线进行探讨学习。连贯情境创设,让整节课的教学特别流畅,学生学起来也特别有劲头。而开放性的命题,让学生开动各种脑筋,思考解决办法,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可思考的空间,课堂中更加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找到多种方法,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复习课策略的提炼
1.点燃学生思维的沉淀区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活动中尤为重要,它具体表现为学习成就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要素。因此,在课堂开始,笔者从“牛刀小试”这个关键词切入,结合教材中的目录与经典作品实操截图让学生思考Photoshop到底“牛”在哪些地方,这个问题瞬间点燃学生思维的沉淀区,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关联存储在脑海中的信息知识库,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产生学习的“原动力”,为进一步的讨论学习奠定基础。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原经验激活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就自然涌动,学生顺势进入了最佳的复习状态,整节课都充满了热烈的讨论气氛。
2.击中学生思维的模糊区
在呈现了技术知识点以后,学生的脑海中出现的是模糊而庞大的知识库,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击中他们思维的模糊区,让复习课事半功倍。这个环节中笔者创设了“小悦同学制作海报”这样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区分三种选取工具的不同,然后再聚焦到魔术棒与磁性套索这两种工具特性区分的难点,真正让学生的思维聚合点聚焦到“刀刃”上,为后面复习难点的“迎刃而解”做好准备。
有了亟待解决的难点以后,笔者让学生充分辩论、自我探究,学生一直以为魔术棒是万能的,当遇到前景与背景都较为复杂的图片时,学生才深刻认识到魔术棒的局限性。此时,再将学生引向对磁性套索工具适用场合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两个工具的“脾性”,从而可以在不同场合中灵活应用这两个技术工具。对于相似工具与技术先通过对比试验,然后通过多视角比较,这样对技术的本质才会理解更加透彻。跳出技术看技术,要做技术的“驾驭者”,此时的课堂已成为学生们探讨的乐园,你举例我反驳,你提问我探究,在不知不觉中难点消失殆尽。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角,笔者作为“配角”,只需进行密切观察、穿针引线、适时点拨,难点就在学生互相交流、探究中悄然地解决了。整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理性分析、敢于质疑、敢于突破的思维过程,在自由思辨环境中学生在思维的深度上进行了自我的延伸,走向了思维的深处。
3.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区
复习课也是较为适合设计开放性问题的课型,因为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已具备多样性和层次性的思维方式,而学生作为个体,又有展示自我本领的欲望。在复习课的前期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聚合思维,引导学生聚焦难点展开教学,而在解决了难点以后,笔者希望学生能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求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于是,依然延续“小悦制作海报”的真实情境后,抛出了在海报比赛情境下“如何不显示作者姓名”这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调用思维沉淀区中的技术点寻求解决的方法。在学生自主实践后,通过学生的示范,验证问题求解的过程,那就会诞生出如“图层移动”“图层隐藏”“图层遮挡”“图层透明比例的设置”“图层删除”等方法,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欣赏与接纳同伴的不同方法与智慧,还让学生去比较每个方法的不同点,以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的方式,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让他们的思维在广度上得到拓展与提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复习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点的罗列,更应该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原本存储的知识边界更为清晰,同时构造出更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抓住学生熟知的关键词与表象库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以开放性问题的一题多解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性与成就感。在技术知识点的灵活应用中,将知識实现融会贯通,使得学生的思维最大程度上得到放射与飞扬。笔者认为,复习课注重梳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温故与梳理的方式与过程,将知识复习通过综合任务实践化,让学生在更有意义的实践中实现思维的飞跃。
作者单位: 浙江宁波市江北区育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