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对高龄眼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2019-04-04 01:05黎云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丹参肝素高龄

黎云

(桓台县田庄镇中心卫生院,山东淄博 256400)

眼科疾病是高龄人群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尤其是白内障、青光眼等,是导致人类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其患病率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已经有研究表明,高龄眼科手术患者术后跌倒坠床风险较高,且自身多伴有基础疾病,部分患者术后需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液高凝,而手术创伤也对血流动力学有一定影响,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高龄患者眼科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未及时处理,可能产生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对高龄眼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对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该研究为探讨预防高龄眼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以2016年5月—2018年3月为研究时段,将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用于术后,观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收治的96例高龄眼科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 21 例,年龄 68~81 岁,平均年龄(74.21±4.05)岁;病程 3~14 年,平均病程(6.82±1.05)年。白内障合并青光眼22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11例,翼状胬肉14例,眼部肿瘤7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 67~80 岁,平均年龄(74.05±4.11)岁;病程 3~15年,平均病程(6.55±1.01)年。白内障合并青光眼20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12例,翼状胬肉12例,眼部肿瘤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具有眼科手术指征者;术后需卧床者;>65岁;对该研究知情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前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正常者;术前无下肢血管疾病或静脉血栓;无抗凝药物禁忌证。排除标准:严重精神疾病史;血液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者;下肢外伤或静脉畸形者;依从性较差,无法完成研究者;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者;正在服用影响血液流变学药物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对症眼科手术治疗,术后下肢抬高,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术后第2天开始辅助患者进行下肢屈伸、收缩等锻炼。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国药准字H20030429)皮下注射,体重<60 kg者给予0.4 mL,体重≥60 kg者给予0.6 mL,每12 h用药1次,腹壁皮下注射,手术当天开始用药,用药至术后3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50247)150 mg静脉滴注,手术当天用药,1次/d,用药至术后3 d。

1.3 观察指标

(1)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检测仪对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3 d的血浆黏度、血液黏度低切值、血液黏度高切值。(2)凝血功能指标包括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分别在手术前、术后3 d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置入抗凝管,3 000 r/min离心15 min后静置,2 h内检测上述指标。(3)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标准:经超声检测显示官腔内呈低回声或无回声,血栓段静脉无血流信号或少量信号,脉冲多普勒显示无血流;静脉管腔不能压闭[2]。

1.4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均录入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经 t检验,(±s)表示,计数资料以 χ2检验,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两组术前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mPa/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mPa/s]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术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血液黏度低切值(mPa/s)血液黏度高切值(mPa/s)血液黏度(mPa/s)观察组(n=48)对照组(n=48)术前术后术前术后17.11±2.42(16.32±2.01)*#17.08±2.44 17.32±2.24 3.36±0.41(3.03±0.33)*#3.34±0.43 3.71±0.52 2.25±0.63(1.51±0.35)*#2.21±0.68 2.03±0.41

2.2 两组凝血功能及血清指标比较

两组术前的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及血清学相关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及血清学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术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D-二聚体(μg/L)血小板计数(×109/L)凝血酶原时间(s)纤维蛋白原(g/L)观察组(n=48)对照组(n=48)术前术后术前术后311.25±40.23(214.05±31.25)*#311.08±40.12 254.69±36.14)*251.23±15.36(212.36±12.17)*#250.98±15.41(231.15±13.58)*11.02±0.36(13.21±0.58)*#11.01±0.32(11.68±0.41)*3.58±0.63(2.11±0.51)*#3.55±0.61(2.86±0.56)*

2.3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比较

观察组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明显较对照组 8.33%(4/4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3,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引发血液在深静脉内形成凝块,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血管疾病。已经有研究表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血管壁损伤,多见于卧床的高龄患者[3]。眼科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为少见,多发于高龄眼科术后患者,由于高龄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机体功能衰退,本身存在血液流速缓慢,加之手术麻醉、手术创伤、术后卧床等因素,导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对高龄眼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对提高患者安全性,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

低分子肝素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用药物,属低分子量肝素,普通肝素解聚而成,抗凝血因子Xa活性极高,可达到普通肝素相同的抗血栓、抗凝作用,而抗凝血酶活性较低,皮下给药的生物利用度达90.00%以上[4]。低分子肝素不仅能达到满意抗凝、抗血栓效果,且出血可能性小,也不会延长出血时间。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凝血功能、血清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术后凝血功能及血清指标有改善,但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表明丹参多酚盐酸联合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效果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能增强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从而达到满意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丹参多酚盐酸是从丹参中提出而成的药物,主要成分为丹参酸B镁紫草酸镁、丹参乙酸二甲、迷迭香酸钠等丹参盐类化合物。丹参具有显著活血、化瘀、通络之效,经现代病理研究显示,丹参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也有抗纤溶作用、抗凝作用。丹参多酚盐酸中丹酚酸B与丹酚酸A活性最强,两者对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细胞膜损伤有强效保护效果,也能作用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间接抑制红细胞与血小板聚集,增强纤溶酶活性,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管扩张,改善局部微循环状态,进而达到抗凝效果[5]。有研究显示,血管内皮损伤与修复平衡被破坏是引发内皮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6]。丹参多酚盐酸通过对血管内微炎性反应进行调节,促进血管内皮损伤与修复平衡恢复,可起到更为全面的血管保护效果。该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丹参多酚盐酸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能起到协同效应,预防高龄眼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满意。

综合上述,丹参多酚盐酸联合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血液高凝、高黏状态,可有效预防高龄眼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丹参肝素高龄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低分子肝素改良注射法用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10例
补阳还五汤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