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模式的影响
———以福建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为例

2019-04-04 08:45施纯志
体育科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培训基地指导员福建省

邹 京,施纯志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福建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训基地)于2011年11月在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成立,培训基地的建立结束了福建省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常年委托外省培训的历史。培训基地建立在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可以更好地弘扬嘉庚精神,加强了福建与东南亚地区社会体育工作交流;同时又能充分发挥高校雄厚师资和场地优势,为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1 福建省培训基地培训现状

1.1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现状分析

培训基地按照体育总局社体中心社体指导员培训计划,在福建省体育局群体处的领导下,每年培训100名国家级社体指导员,同时举办若干期一级社体指导员培训。除2011年仅进行国家级社体指导员培训外,从2012年开始,福建省体育局群体处将全省一级社体指导员培训任务也全部交给培训基地,充分体现福建省体育局对培训基地的信任,培训数量也逐年增加。2012—2017年福建省一级、国家级社体指导员培训情况如表1、表2。

表1 2012—2017年福建省一级社体指导员培训人数年龄分布情况表(人)

表2 2012—2017年福建省国家级社体指导员培训人数年龄分布情况表(人)

从表1可以看出一级社体指导员培训人数逐年增加,从2012年208人增至2017年的426人。人数逐年增加的背后,体现各级体育部门重视全民健身运动开展,重视社体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反映群众在参与健体强身、娱乐身心的同时,积极参与健身活动的组织、辅导、演示和竞赛活动。一级社体指导员人群是全民健身的中坚力量,他们来自基层百姓,最了解他们的亲朋好友和邻里需要的健身方式、健身时间和健身投入,自身具有丰富的健身经验和健身技能,对周围的健身人群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在健身人群中人缘好,乐于助人,善于指导、组织健身活动,在人群中是健身人群的“引路人”。做好中坚力量的培训工作,全民健身才会有牢固的群众根基,才会有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发展壮大潜力。从表1年龄分布情况表中可以看出,年龄在30—60岁之间的人群是培训人数最为集中的人群,他们工作步入正轨,经济收入相对稳定,终身体育的习惯方向明确,参与幸福感强,能拿出一定的时间去组织身边的亲朋好友和邻里,甚至同事、同学参与健身活动。

由于福建省国家级社体指导员培训人数每年限制在100名,经费由体育总局社体中心直接下拨,人数只能少、不能多,超出部分必须上报说明。从而限制了国家级社体指导员培训人数,同时制约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表2可以看出, 2012—2014年,福建省能够达到体育总局既定的培训计划人数,甚至超过计划人数。如2012年超过计划人数11人,2014年超过2人;但是2015—2017年就明显不能完成计划指标人数。全省培训人数分别是80人、62人、91人。其中2016年只有培训62人远远低于100人的计划指标,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体指导员的培训属于国家公益培训,条件限制是国家级社体指导员培训人数存在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明确规定,培训学员必须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在职职工,社区、协会的体育积极分子由于不是正编人员无法参加培训;一级社体指导员的培训人数由省体育局群体处下达计划,数量受到明显限制;另外,国家级社体指导员必须是一级社体指导员且工作三年方可参加培训,资质和年限的限制造成培训基地连续三年没有完成培训计划。

1.2 福建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发展遇到的瓶颈

二级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由各地市体育局的社体中心负责培训,各地市的社体中心属于行政机构,缺乏相应的师资。因此,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开个讲座,让社体中心领导讲个话,接着行政干部讲讲健身形势和健身注意事项,或请个专家开个讲座就算完成培训任务。有的地市甚至对参加培训的人员给予补贴。一级社体指导员是在二级社体指导员人群中产生,由于存在晋升的年限和身份限制,一级的培训人数也面临枯竭的尴尬境地。原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模式严重限制社体指导员队伍的发展,削弱了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打破原有培训模式,建立培训新制度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培训基地作为培养福建省全民健身骨干的阵地,除了将一批又一批完成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的社体指导员送到工作岗位,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所学理论知识、技能运用如何,指导周围的健身人群效果怎么样,在培训基地缺乏后续的反馈。其次,在组织、指导基层群众健身活动中肯定会碰到棘手的问题和疑问,谁来帮助社体指导员答疑和解难,这时候社体指导员往往需要培训基地的帮助,培训基地和社体指导员缺少应有的互动。同时,培训基地新信息、新健身技术如何传授给以前培训的学员,培训基地和社体指导员缺乏上传下达的通道。总之,培训基地缺少一个与基层培训学员的互动平台,学员缺少通过培训基地再学习的机会,各级学员缺少一个让他们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互动平台。培训基地缺乏与培训学员交流互动以及符合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条件的人员锐减已经成为制约培训基地发展的瓶颈。

2 “互联网+”引领培训基地的变革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下面简称《计划》)发展目标明确指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人;体育消费总规模到达1.5万亿元。《计划》提供三个不同消费层次的健身途径:(1)群众喜闻乐见项目: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2)引领消费的培育项目:帆船、击剑、赛车、马术、极限运动、航空等;(3)扶持推广休闲运动项目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1]。培训基地对于《计划》的落实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国家培养基层全民健身骨干的场所,又是贴近群众、了解群众健身开展状况的窗口。新时代、新发展,培训基地承载着福建省全民健身发展的机遇。夯实培训基地的内在建设,顺势而上,在全省群众健身活动中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平台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2.1 创新教学内容,将学员培养成多面手

培训基地成立以来,为了办好国家级社体指导员培训班,基地多次聘请国内知名社会体育理论专家如卢元镇、李建国、陆大江等知名教授开设专题讲座或专门给学员授课,提高学员的社会体育学理论水平,了解国内外社会体育活动信息。培训内容的安排充分考虑学员来自一线,教学内容安排既有丰富生动的理论、技能教学,又有参观学习、学员心得座谈会、学员心得小论文等,让学员通过短短的培训,实现理论和实践技能双丰收。

从表3可以看出培训基地在理论培训教材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基地成立初始从宣传全民健身的国家政策、健身效能评价、政府转变职能、社体指导员的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理论教学,主要是适应全民健身发展初级阶段的要求;随着全民健身工作的深入,基地的教学内容逐年更新,从图1可以看出教材的年更新率达到70 %(2014年)、87.5 %(2015年)、81.2 %(2016年)、62.5 %(2017年)。大幅度更新教材内容充分说明培训本着为学员负责的精神,想学员今后工作之所想,急学员工作之所急,将学员的需要作为培训基地的责任;同时,说明基地的培训教师充分了解群众体育活动,知道学员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指导,精耕于勤,把学员最急需的、社会上最新的理论传授给学员。基地理论培训内容涉及社会体育发展趋势、技能展示与交流的指导方法、康复体育、运动处方、养生、保健等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渐贴近老百姓的健身活动,随时随地解决老百姓身边的问题。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社体指导员就能掌握与时俱进的理论思想,更好服务一线健身群众。

从表4可以看到培训技能内容,既有老年人健身的易筋经、太极拳,中老年妇女喜爱的广场舞,也有各年龄都能进行竞赛的气排球,将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健身方法、竞赛项目传授给学员,让学员掌握练习的方法和比赛的规则,更好服务健身群众。如气排球,在2012年学员培训期间就介绍给学员,当时气排球刚刚在全国推广,培训基地排球教师就及时将这个新型项目传授给学员。现在,气排球在福建省普及程度非常高,参与人群从青少年到老年,厦门是福建省最早接受社体指导员气排球技能传授的地市,接受社体指导员培训的厦门市老年女子气排球队多年蝉联全国老年人气排球比赛的冠军。

培训教材和技能教学内容的更新都是针对当届的社体指导员,往期的旧学员就不可能分享现有的理论教材和技能更新的成果,这个瓶颈说明培训基地重视了理论和技能的横向改革,却忽视纵向的跟进。只有充分做好横向和纵向理论和技能的全面培训和传授工作,各期的社体指导员的理论基础才能扎实稳固,技能才能丰富,与全民健身的快速发展才能同步。这个改革需要基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有优势,建立大数据的培训平台,让学员通过大数据平台了解、学习新的理论和技能。

表3 2013—2017年福建省国家级社体指导员培训理论内容

续表3

图1 2014—2017年福建省国家级社会指导员理论教材更新率

2.2 “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赋予培训基地功能定位新概念

现在培训基地承载的任务就是培养社体指导员,对于社体指导员服务于本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的工作状况如何,具体工作中碰到棘手问题如何解决,往往缺乏反馈。只有当个别社体指导员缺乏教学资料时才会想到求助于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与培训的社体指导员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社体指导员没有途径了解先进的社区服务经验、新编制的健身舞蹈、新运动项目;反之,培训基地不了解基层社体指导员在社会体育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及解决问题的技巧。了解、汇编基层群众健身活动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能够丰富培训基地的教学内容。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培训基地与社体指导员的互动变为现实。“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为两者之间搭建信息的载体:信息沟通、图文传输成为常态;区域互动、组织交流、协会竞赛成为区域群众健身发展的有效链接。

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 对经济社会的创新提出了建议和看法,并呼吁国家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2]。培训基地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技术与培训基地、社体指导员、区域体育协会、群众体育组织有效链接起来,在交流互动领域的新平台上创造出一种新气象。

表4 2013—2017年福建省国家级社体指导员培训技能内容

2.3 “互联网+”拓展培训基地平台功能的举措

建立“互联网+”培训平台首先应该明确:培训基地要做什么,社体指导员以及基层协会、群众团体需要什么,这是我们建立“互联网+”培训平台的关键。“互联网+”培训平台赋予培训基地强大的功能:健身政策与法规、各级指导员管理、健身指导及影像、健身指导问答、优秀健身案例展播及区块交流的链接等。健身政策与法规主要用于宣传国家的全民健身法规和政策,让社体指导员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各级社体指导员管理是实施社体指导员的注册等级管理,内容包括社体指导员等级名单,实施年度注册制,这样可以避免“僵尸”成员,同时,为常年工作的社体指导员提供晋级和学习的机会;健身指导及影像是将培训基地教师的理论资料及讲稿放在网页上,让广大已培训学员可以完成再学习,同时吸收新鲜的理论和技术技能,补充到工作中;健身指导问答主要是在线回答学员提出的问题,解决学员实践工作中的疑难、棘手问题;优秀健身案例展播主要在于宣传优秀社体指导员的工作成果,达到相互学习、实施经验交流的目的。同时可以有目的地开展季度或年度优秀健身案例的评选。培训基地在建立互联网网络平台的同时,建立不同等级社体指导员、不同地区社体指导员、不同类别社体指导员的微信群,培训基地教师、研究生根据工作分工担任不同微信群的中坚力量,组织和指导该群的交流和活动。这就是“互联网+”的神奇效应。

培训是基地的本职工作,以前培训工作在培训班结束后就算大功告成,缺少对已培训的社体指导员后续工作的联系和指导;同时,各地市社体指导员的成功与失败的工作案例反馈对于基地培训质量的提高是十分宝贵的经验,只有将这些经验在平台进行交流与基地教师的实时讲解、答疑相结合进行,才能让社体指导员将理论与实际工作更好地融汇贯通。这就是“互联网+”给培训工作带来的新变化:大数据储存、快速传输。因此,基地在社体指导员的培训课程中可以增加以下工作:(1)增加互联网技术教学内容,让学员掌握简单的手机拍摄、数据传输、视频的技术以及专业体育APP平台的使用,如中国体育平台的直播等,这些内容对于学员既是容易掌握的技术,同时为今后指导工作信息的反馈、交流留下宝贵的影音资料。这些技术教学往往也是学员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2)基地教师应该经常深入基层、社区,才能了解指导员的工作状况,体验一线指导员的现场经历,感受现场氛围,现场答疑解难。基地教师帮助一线指导员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也是为自己的培训工作积累实践经验。(3)深入一线,办好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基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由于缺少专业的培训师资,社体指导员的培训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上级的的培训指标,培训工作成为走过场的活。基地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深入基层,可以让更多的学员真正掌握健身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为一级和国家级社体指导员培养骨干,发现热心社体工作、组织能力强、运动技能突出的学员。

“互联网+”可以让各地市优秀指导员的指导实例如健身操、街舞、广场舞的表演、竞赛活动在基地交流平台进行展示,可以让历届培训学员浏览,相互学习、交流。同时,培训基地应该鼓励同地区指导员借助培训基地平台经常相互实地交流、相互帮助完成指导任务或表演任务,构建区块指导工作互动链接;鼓励不同地市借助基地平台展示指导成果、竞赛活动实况、录像展播。借助互联网快速便捷的传送,构建基地与地市体育部门、民间协会、社区团体、社体指导员间立体交叉、跨界互动的健身培养体系。“互联网+”赋予基地培训工作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交流手段;“互联网+”拉近政府主管部门、培训基地和社体指导员的距离;“互联网+”增加基地的培训功能;“互联网+”也造就了福建省社体工作大数据;“互联网+”将成就省、市、社区社体工作的区块链接。这就是区块链在社体工作中的应用,充分体现区块链大连接、大协作信息互联的作用。总之,通过培训平台,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培训基地—地市协会—社体指导员—健身群众的纵向贯通;以培训平台为中心,嫁接地市、协会和社体指导员的交流渠道;通过培训平台,实现区域社体指导员、健身人群间的交流学习、辅导教授功能。

2.4 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要求培训平台与时俱进

社体指导员工作开展20多年来,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但是效果不明显,群众不买账。正如体育总局群体司刘国永司长指出的:目前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方面,主要是供给侧。一方面,当前提供的全民健身公共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提供的公共产品质量低下,没有精准对接群众的实际需要[3]。

培训基地是国家建立的社体指导员的培训平台,也是社体指导员人才的输出平台[4]。但是,人才输出后的理论再学习、技能再提高缺乏相关的机制保障。培训平台在学员完成简短的学习后就彻底结束。这就是上级在培训平台功能定位的不足之处。当然平台建设的后续工作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支撑的。国家体育总局和省群体处在没有足够的人力去完成相关工作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已有培训平台的作用,加强培训平台的内在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能转嫁为培训基地的相关服务。

体育总局和福建省社体中心可以将培训平台依附在福建省社体中心的网页、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的网页或建立APP,通过链接或下载APP进入培训平台。平台建设的目的在于架起基地与各地市协会、社体指导员和健身群众的桥梁。通过平台建立金字塔状的管理模式,为实施按照活动等级、规模付费的服务体制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平台了解社体指导员的工作状况、活动内容、活动效果和存在的不足[5],为将来实施社体指导员等级晋升、活动等级评分制度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网页的建设和维护由培训基地的教师和大学相关教师、学生负责。费用由总局或省群体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付。

福建省全民健身活动要蓬勃发展就必须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社体指导员服务工作的方式。服务不到位造成福建省各级别社体指导员总体人数严重不足、比例结构失调、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边远县市区发展不平衡、实际指导率低等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应与时俱进,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推动社体指导服务工作改革,营造政府、市场和非营利机构共赢的新局面。政府购买社体指导员培训基地平台服务的实施势在必行。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福建省国家级社体指导员的培训人数连续三年出现人数不足的现象,体育相关部门关于参与培训人员的条件限制严重制约社体指导员培训工作的开展。

(2)福建省社体指导员培训基地重视培训教材和技术技能的更新,每年理论教材更新率达到60 %以上,但是教材和技术技能重视横向学员的学习,缺乏纵向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技能的再学习。

3.2 建议

(1)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建立培训基地与历届社体指导员信息反馈、互动平台。实现地市互动、群团互动、人员互动的区块链接,形成基地、社体指导员、健身群众三位一体交流网络。

(2)培训基地以国家级、一级社体指导员培训为基础,加强与各地市体育职能部门联系、互动,主持或协助做好地方二级社体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3)政府改变大包大揽社体指导员工作的方式,转变职能、转变角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完成培训平台功能的转变。

猜你喜欢
培训基地指导员福建省
攀枝花纪检监察院四川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督导评估的实践与思考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证介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线上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