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凌云 袁相凤 刘国艳
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因躯干、四肢红斑、瘀点5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8年5月2日就诊于我科。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腰部出现单发境界清楚红色椭圆形斑片,直径5 cm,表面散在瘀点,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未增大,未消退。1个月前,皮疹增多,累及躯干、四肢,出现散在红色瘀点、瘀斑,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外用“硼酸氧化锌软膏”,效果欠佳,皮疹未消退。既往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配偶体健,子女健康状况良好。否认类似疾病病史及其他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无异常。
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针尖至鸡蛋大类圆形、椭圆形境界清楚红色斑片,部分斑片沿皮纹方向走行,中央呈暗红色、黄红色,边缘呈鲜红色,表面可见针尖至针头大瘀点,可见少许糠状鳞屑,压之不褪色。皮损以腰腹部,双下肢屈侧为多(图1)。
图1 腰部、骶部散在针尖至鸡蛋大红色类椭圆形斑片,斑片表面少许鳞屑,表面散在针尖大瘀点,皮损走行方向与皮纹平行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均正常,HBsAg(-),HBsAb(-),Anti-HIV(-)。
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基底细胞层灶性液化变性;真皮乳头轻度水肿,红细胞外溢,真皮乳头及浅层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图2)。
皮肤镜检查:红色背景下散在毛细血管球状扩张,皮肤镜用力按压,球状血管未褪色。
图2 基底细胞层灶性液化变性,真皮乳头轻度水肿,红细胞外溢,真皮乳头及浅层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HE,×200)
临床诊断:紫癜型玫瑰糠疹。
治疗: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盐酸司他斯汀片,糠酸莫米松软膏治疗,皮疹大部分消退,无新发,目前仍在随访中。
讨论玫瑰糠疹是临床常见的红斑丘疹鳞屑性炎症性自限性皮肤病,病因不明,典型皮损表现为其长轴与皮纹或皮肤张力线方向平行的椭圆形或圆形被覆糠秕状鳞屑的玫瑰色斑丘疹,多累及躯干、四肢近端,成人和儿童均能发生此病。除此之外,文献报道尚有水疱型、紫癜型、丘疹型、荨麻疹型等数种具有特殊表现的不典型损害,临床较为少见[1]。紫癜型玫瑰糠疹(purpuric pityriasis rosea, PPR)又称为出血性玫瑰糠疹,1944年Hartman首次描述紫癜型玫瑰糠疹,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儿童和成人均可患病,发病无性别差异[2],呈自限性过程。Tamer等在文献中报道部分紫癜型玫瑰糠疹患者可伴有出血性、侵蚀性、大疱性口腔溃疡。与普通玫瑰糠疹类似,多数PPR患者首先于躯干或四肢出现母斑,表现为直径1 cm至数厘米的类圆形或环形红斑或紫红斑,皮损上同时有点滴状小瘀点和瘀斑,不一定伴鳞屑,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本病典型的组织病理特点为真皮乳头可见红细胞外渗[3],但并非特异性。PPR的诊断目前主要依据其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特点诊断。近年来,皮肤镜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具有放大作用,可透过表皮角质层,可观察到表皮和真皮浅层色素和血管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普通玫瑰糠疹皮肤镜下表现为黄色背景,外周内缘游离的圆形或椭圆形鳞屑[4]。患者皮损皮肤镜下表现为红色背景,散在毛细血管扩张,与组织病理所示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及红细胞外溢的表现相一致。临床上,紫癜型玫瑰糠疹应与色素性紫癜性皮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泛发性扁平苔藓、二期梅毒疹等鉴别诊断。该例患者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表现均符合紫癜型玫瑰糠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