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一个好教师应當遵循教学规律,按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科学地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又是一门艺术。一个好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正好反映了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关键词:鲜活;生动;探究;开发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不但要具有较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内容,而且还应该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让课堂教学有生气,鲜活而生动。这是我在去年绵竹市骨干教师风采展示活动中观摩几堂语文课后的一点感受。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的鲜活生动,除了自身的语文修养水平需要逐步提高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文本,采用“问题引路”的方式探究文本
对文章内容的解读需要学生深入文本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人物对话,与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对话。由于学生受知识基础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文本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对文本的探究可采用“问题引路”的活动方式,根据文本的内容设计一个个的问题。具体操作:一是示范提问,即教师示范提出问题,或把握文章的主旨,或突破文本的重难点,给学生的思维指向。二是自主试问,可要求学生尝试发问,即学生模仿教师提问的方式就文本内容或学习的重难点自主发问。三是因疑置问。即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以后对文中的某一问题理解不透彻或根本不理解,为了满足自己学习的需要自主置疑。
另外,在探究活动中,可给学生指示方法(即给学生指示提问的方法),常用的方法:一是标题切入法。如: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可由标题发问:罗布泊在哪里?仙湖是什么样子?罗布泊为什么曾是仙湖?罗布泊现在状况如何?将来会是怎样?这样就把文本所需要探究的问题都可以展示出来。二是导语读入法。如《列夫·托尔斯泰》导语“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一句可发问:“托尔斯泰的眼睛有何特征?”“为什么透过托尔斯泰眼睛能进入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三是要点引入法。即根据文章内容要点设问。
二、有效利用、开发教学资源
教材是学生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实践中首先要用好教材。凡课堂教学之所以生动有趣,积极有效,是因为教者课前精心准备,对教材认真研究,然后深度开发。他们能充分利用好教学中生成的课程资源,没有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他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例如在《去年的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范读,在音乐伴奏下让学生想象画面。读小鸟春天飞回来寻找大树的部分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读小鸟和大树对话要读出不可思议、惊奇、着急的语气。所以说,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跟教师的准备有很大关系的。
三、自主设计教学思路,让课堂教学耳目一新
在课改前,我们许多老师习惯照本宣科,形成走教案,采取“填鸭式”的教学。这样的课堂,特别对语文课堂而言,多么地没有生趣啊!就更谈不上鲜活和实效性了。现在大家都转变了教学理念,都在各自的教学领域中探索、总结。教者只要在教学构思、设计上花费心血,课堂教学总会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中,教师选取儿童喜欢的歌谣,从《四季歌谣》引入,进而让学生欣赏音乐,聆听“秋的声音”。课堂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着。学生不仅感受了秋天的美丽,还听到了秋的各种声音。并且在课堂教学最后,教师通过深入拓展,让学生拿出笔来,画美丽的秋天,写自己想象中的秋的声音。这样一来语文课堂就呈现出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那就是教学过程应是实在的,教学内容应是有深度的,教学气氛应是有温度的。
四、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服务语文课堂教学
文学作品对情景的精彩描述,塑造动人的形象,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特定的场景以画面、声音结合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对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更为理解,对文字的表达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在现代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将何种教学媒体运用于某篇某段课文之中,这就是教学艺术的问题了。教师必须要深入钻研教材,体会情感,然后精心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教师动漫设计春天小鸟飞回来寻找大树的课件深深吸引了学生。还有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中选取秋天的画面和音乐,来烘托气氛,把人带进秋天,去聆听秋之声音。所以说,教学媒体要用得准、用得精,就能增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声情并茂,激情课堂
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也包括朗读)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没有激情。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又怎会使课堂充满活力呢!一堂好的语文课,那必定是师生都充满了激情。鲜活的语言可以尽情展现教师的文采与气度,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文学水准和艺术趣味,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课堂上教师运用丰富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感染学生。让大家走进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让课堂变得鲜活生动。只有这样,师生才能真正去感受课文,享受语文。
生命,因为活力而更美丽;教学,因为活力而更动人。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激情,那么你的舞台将会变得光芒四射,甚至你的人生也将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李秀山,四川省绵竹市,什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