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试卷中,最容易丢分的阅读理解,也是有答案规律的,只是语文的规律相对灵活,再加上更为灵活的阅读和提问方式,增加了我们得分的难度。但万变不离其宗,希望同学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练习巩固,不断摸索,不断提高。
关键词:记叙文;人物;描写
一、 导入
历年来,记叙文阅读一直是中考语文学科中必考的内容,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下,在记叙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有哪些?
生回答,师补充:
考点透视
1. 概括主要内容和主题;
2. 记叙文的顺序及作用;
3. 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重点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5. 赏析文章中有表现力的语言;
6. 分析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7. 体会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8. 对表现手法、艺术特色作赏析。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复习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这一考点。
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运用描写的方法,可以栩栩如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二、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不必多说,大家都知道,描写日、月、星辰、天气等自然风光的都是自然环境,那么文中描写自然环境有何作用呢?
生回答,师补充(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
1.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相关信息(时间、地点等);
2. 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形象;
3. 为下文写……作铺垫;
4. 暗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5. 表达人物……情感或主题。
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有很多描写自然环境的,不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故乡》这篇课文。
例1:《故乡》中的片段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开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物此时的悲凉心境。
例2:《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两处自然环境描写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用明快的景色衬托了心情的愉悦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用晦暗的景色衬托了心情的沮丧。
下面我们来看看社会环境
(二) 社会环境
1. 什么叫社会环境呢?
是指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等。
2. 社会环境又有什么作用呢?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示例:课文中比较典型的有哪几篇?
《孔乙己》一文中开头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交代了时代背景,也交代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第关系,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铺垫。
再如《变色龙》,开头广场环境的描写,揭示社会背景,也就是沙皇统治下俄国经济萧条,市场不景气,人民生活死气沉沉的社会。
《最后一课》开头对镇上的景象的描写,揭露了普法战争对人民的迫害的背景。
了解了环境描写,我们还要重点把握人物描写。
三、 人物描写
关于人物描写的题型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
回顾中考:
(2011·盐城)《做客》
19.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为什么还要写那群小伙伴?(3分)
21. 品读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青青说话时的心理。(4分)
(2013·盐城)《大风》
20.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结合全文说说爷爷是个怎样的人。(4分)
(1)“爷爷,那是什么?”
“风。”
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腰。
(2)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
(3)“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22. 小说中“我”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4分)
总结而言,常见题型大致可分为两种。
題型一:本文(本段、本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有何表达效果?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正面描写:外貌(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侧面描写:不从正面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
其次,表达效果要怎么答呢?
正面描写,往往直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思想感情。
侧面描写,衬托(或对比反衬)人物的形象特点,为表达主题服务。
题型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温馨提示:用两字或四字词语概括,尽量用到三个以上,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概括。
作者简介:
王洋,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市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