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君,曹文新,陈 勤,漆 潇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理疗科,重庆 400037)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属于常见的后遗症,需及时加以康复治疗,促使其尽快减轻痉挛程度[1]。本研究用靳三针疗法结合麦粒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68例,均为2013年5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36~76岁,平均(59.35±3.26)岁;病程14~100天,平均(52.25±8.77)天。观察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36~78岁,平均(59.02±3.13)岁;病程14~115天,平均(54.27±9.26)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中华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相关标准及《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且中风次数小于等于2次,生命体征平稳[2]。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及疾病。
两组主穴用上肢靳三针(极泉、尺泽、内关),垂直进针,行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以患者肢体有抽动感为度;下肢靳三针(鼠蹊、阴陵泉、三阴交),垂直进针,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以踝关节有抽动感为度;颞三针(病灶侧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处,为颞1针,另选择前后各1寸位置为颞2针和颞3针),倾斜15º~30º沿皮下平刺入30mm左右,行捻转平补平泻,使局部产生麻胀酸感,或放射到整个头部为度。风痰阻络证加丰隆、中脘,肝阳暴亢证加太冲、合谷,热腑实证加合谷、丰隆,配穴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时间30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2周。
观察组加麦粒灸治疗。选患侧肢体井穴少商、商阳、厉兑、隐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敦,每天依次选择1个井穴,用状如半颗麦粒的圆锥形艾柱,点燃后以患者感觉疼痛为度,燃尽后涂抹万花油。每天1次,治疗6天后停止1天,连续治疗12次。
Ashworth痉挛分级。0级为无肌张力增加,Ⅰ级为肌张力轻度增加,Ⅱ级为肌张力增加明显,Ⅲ级为肌张力严重增高、PROM检查困难,Ⅳ级为僵直、不能活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评价,包含进食、洗澡、修饰(洗脸、刷牙、刮脸)、穿衣、控制大小便、如厕、床椅转移、行走(45m)上下楼梯等自主活动能力评价,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活动能力越好。痉挛程度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评价,包含跟腱反射、肌张力、踝阵挛等,0~16分,分数越低表示痉挛程度越轻。
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后痉挛分级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痉挛分级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临床痉挛指数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临床痉挛指数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临床痉挛指数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临床痉挛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4 45.82±8.34 72.22±9.62 10.85±1.13 7.26±1.01对照组 34 44.93±8.46 65.02±8.32 10.79±1.14 8.22±0.95 t - 0.43 3.30 0.21 4.03 P - >0.05 <0.05 >0.05 <0.05
中医认为中风病因为情志郁怒、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气候变化、血瘀气滞,痉挛性偏瘫为常见后遗症。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属中医“痉证”等范畴。《难经·二十九难》记载“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认为痉挛性偏瘫主要是由于阴阳跷脉脉气失调引起,继而导致肢体阴侧、阳侧或拘急或迟缓的不平衡[3-4]。《普济方》记载“忽中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赛百汇,耳前发际,神效”,表明耳周发际处穴位治疗偏瘫可获得良好疗效。选择上肢靳三针、下肢靳三针可疏通肝胆经络气血、平肝熄风潜阳[5]。《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记载“所出为井”,认为井穴内连脏腑,具有接气通经、开窍醒神等功效,选择井穴麦粒灸可疏通经络、扶正祛邪[6]。而且麦粒灸具有刺激量大、作用时间长及疤痕小等优势。研究认为,刺激井穴可反射性提高与其相联系的神经元活性,延缓脑组织低氧状态的发展。
靳三针疗法结合麦粒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有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