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璟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江苏 苏州 215000)
本研究用补阳还五汤加味结合针刺开音1号穴治疗慢性喉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苏州市中医医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0~62岁,平均(40.13±12.55)岁;病程1~15个月,平均(6.77±3.96)个月。治疗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2~65岁,平均(39.07±12.32)岁;病程2~13个月,平均(6.93±3.5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病程日久,咽喉有痰,咯出不爽,喉微刺痛,痛处不移。检查见声带肿胀、肥厚,喉部黏膜多充血色暗红,声门闭合不全,舌暗红或有瘀点、苔薄微腻,脉涩或弦滑[1]。
排除标准:有支气管炎,合并肺炎,严重心、肺、肾、肝等脏器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精神异常,由流感、白血病和麻疹等其他因素造成的声音嘶哑。
两组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4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三棱6g,莪术6g,石见穿10g,桔梗6g,甘草10g。日1剂,水煎至300mL,早晚各1次,饭后0.5h温服。连续用药21天。
治疗组联合针刺治疗。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针刺双侧开音1号穴(位于甲状软骨切迹向外侧旁开1寸处),进针时紧贴甲状软骨外侧缘,边捻转(捻转角度不得超过30º)边缓缓进针,针下必须有疏松进入空隙感方可渐进刺人,刺入1.5~2cm可捻转针柄以候气,不可提插,待喉局部有鱼骨卡喉的胀麻感时为得气,留针20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1天。
观察并记录声音嘶哑、咳痰、发声疼痛、喉黏膜充血肥厚、声带充血肥厚、声门闭合不良等程度,阴性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见表1)。同时统计中医证候积分情况[2]。
表1 中医症状积分表
治愈:喉部症状消失,发音恢复正常,中医证候积分下降90%以上。显效:喉部症状明显改善,发音基本恢复正常,中医证候积分下降66%~90%。有效:喉部症状有所缓解,发音有所恢复,中医证候积分下降26%~65%。无效:喉部症状无任何好转,中医证候积分下降25%以下。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 30 19.67±4.52 5.33±4.18 7.909 0.000治疗组 30 19.73±4.48 2.93±2.92 14.012 0.000 t-0.057 2.581 P 0.954 0.013
两组治疗前后喉部症状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喉部症状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喉部症状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项目 对照组(30例) 治疗组(30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声音嘶哑 4.27±0.63 1.47±0.21*4.67±0.72 0.93±0.14*△咳痰 2.13±0.26 1.53±0.34*1.93±0.21 1.21±0.26*△发声疼痛 2.18±0.62 0.80±0.19*1.80±0.52 0.47±0.32*△喉粘膜充血肥厚 3.53±0.36 1.47±0.57*3.27±0.31 0.93±0.54*△声带充血肥厚 3.67±0.43 1.40±0.41*4.13±0.38 0.98±0.51*△声门闭合不良 3.94±0.44 1.38±0.37*3.93±0.52 1.00±0.1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慢性喉炎主要临床症状为声音嘶哑、咳痰、发声疼痛等。开音1号穴是江西省中医学院耳鼻咽喉科谢强教授临床经验穴,位于人迎穴向喉腔方向旁开0.5寸,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阳明郁热、消肿散结、利喉开音。针刺开音1号穴对急慢性喉炎、喉肌无力、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松弛、声门关闭不全等引起的声音嘶哑有显著疗效,并且可改善慢喉喑声学参数[4]。穴位于颈前足阳明经循行区域,更接近喉部,而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泻之则能清泄郁热、故针刺泻之可消除声带充血、水肿而达到开音的作用[5]。针刺开音1号穴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慢性喉炎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