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开放式教育的国际学校空间设计探析

2019-04-03 02:54袁雷庭
关键词:开放式分区空间

袁雷庭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在国际教育界,开放式教育得到了极大地推广和发展,引起了众多国家的关注和效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开放式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以开放式教育为主要办学思路的国际学校在国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承载开放式教育的国际学校空间设计也成为建筑师关注的焦点。

1 开放式教育

开放式教育是从二十世纪西方国家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在总结以往教育理念基础上产生的新型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开放式教育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强调营造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1]。开放式教育具有以下特征[2]。

1.1 教学时空的开放

教学时空的开放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在时间上,打破固定的时间限制,促进时间的弹性化,能够按照教学的进行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地安排教学时间。在空间上,打破空间的界限,促进空间的开放,教学空间不再孤立封闭,可以与其它空间组合形成一体化的空间。

1.2 教学方式的开放

教学方式的开放表现为将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步性和单一性转变为差异性和多元性。针对学生个体学习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解决学生个体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兴趣和专长。

1.3 教学过程的开放

教学过程的开放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教师需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学过程的开放还表现在促进不同组织的合作性方面,即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全方位的互动关系。

1.4 教学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的开放认为教学要不断启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创造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发展能力并拓展学生的生存空间。教学目标的开放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强调学生是出发点和归宿点,重视学生价值观、经验和人际关系的培养。

1.5 教学资源的开放

教学资源的开放表现在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资源用于教学活动,激活教学实践。教学资源的开放突破学校的局限,通过着眼于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提升,力求达到教学资源合理与高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1.6 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学内容的开放表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要适时地调整以满足所处时代及时代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使其呈现出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开放推动了不同课程向综合化发展,有效避免各个学科的相互独立。

2 国际学校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2.1 国际学校

通常的“国际学校”是指为在本国生活的外国侨民提供母语教育的学校,部分招收本国学生。近年来又发展成可以同时为本国学生提供国外教育的学校,包括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民办国际学校、国内学校国际部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

尽管在我国相关法规中并未出现“国际学校”一词,但在社会上,大家对“国际学校”的关注却在高涨。徐辉在《国际学校和国际学校课程述评》中认为:国际学校是一种主要存在于中等教育阶段内,以国际理解和思考问题的全球视角为价值取向,以多元化的课程为特色,以双语或多语教学为途径,以世界范围流动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必需的语言、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学校[3]。满都拉在《国际学校择校指南》中认为国际学校是在中国境内、采用与中国本土不同的学制、主要提供中等及以下程度教育的学校[4]。

文中所述的“国际学校”是指在我国境内具有完整和独立的校园,为中外籍学生提供中等或以下程度教育,以跨国界理解为价值取向,以国际课程(如AP课程、A-level课程、IB课程等)为教学内容,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本文选取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如本文实例苏州伊顿国际学校、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等)和民办国际学校(如本文实例华东康桥国际学校、常州天合国际学校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由于这两类学校均采用开放式教育且具有完整和独立的校园,所以它们在空间设计上具备共通性。最后,为了保证教育的连贯性,国际学校通常都会开设幼儿部、小学部和中学部,但由于幼儿部的特殊性,因此在论及单体设计时将研究范围界定在体系较为相近的小学部和中学部。

2.2 国际学校在国内的发展

依据1987年9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外国驻中国使馆开办使馆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规定》,驻华使馆可以开办使馆人员子女学校。当时的“国际学校”主要为外交人员子女提供教育,仅出现在一些大城市,规模普遍不大,数量也十分有限。

直到1995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促进了国际学校在我国各地的发展。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步入新阶段,国际学校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大城市的国际学校数量继续增长,办学规模稳步提升。同时,国际学校的发展也逐渐延伸至我国的二线甚至三线城市[5]。

基于开放式教育的国际学校在国内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和开放程度高的城市,国际学校已经成为当地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英国研究机构统计,我国现有国际学校360余所,在校学生人数236 400余名[6]。在苏州,自1996年苏州新加坡国际学校创办以来,随着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展开,截止2015年底经批准成立的国际学校有18所,中小学生数已经超过15 000人,占在校中小学生人数的3.2%[7]。

3 国际学校空间设计

国际学校作为体现开放式教育活动的载体,其空间设计对教育理念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和决定性意义。

3.1 空间的整体化

空间的整体化强调在保证各个功能分区正常、高效运作的同时,又要确保各个功能区域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以满足开放式教育实施的需要。

3.1.1 建筑布局的紧凑

国际学校为满足开放式教育的开展就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公共空间来安排各项教学活动。同时,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又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活动能力和范围,设置相应的教学分区。因此,校园整体布局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建筑多以完整的体块或组团的形式出现,以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建筑使用效率。同时,将公共空间尤其是一些共享空间设置于校园的核心区域,既可以提升各个功能之间的通达性,也达到布局紧凑的效果。苏州伊顿国际学校将幼儿部、小学部和中学部分别集中布置并通过公共空间展开组织,使建筑布局更紧凑,也解决了狭小场地与开放式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见图1)。

图1 苏州伊顿国际学校建筑布局

3.1.2 教学空间的完整

教学空间的完整是指在保证各个教学分区都是一个多功能教学综合体的同时,通过若干公共空间(如走道、院落等)将各个教学分区结合在一起,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分区的独立性,也体现了国际学校整个教学空间系统的完整性。具体表现为:首先,由于国际学校采用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的一贯制形式,因此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分区,每个分区相当于一个独立的教学部以满足多样教学活动的需求。其次,在满足每个教学分区独立运作的同时,也要重视各教学分区的通达性,通过将教学各分区进行联系,保证了整个教学空间系统的完整运行[8]。华东康桥国际学校将幼儿部、小学部、中学部等设置于不同的分区,它们既能各自独立运作,又可以通过连廊进行联系,体现了教学空间的完整(见图2)。

图2 华东康桥国际学校功能分布

3.2 空间的开放化

在开放式教育模式下,国际学校建筑空间应打破孤立封闭的形态,适度延伸建筑空间的界线和丰富建筑空间的形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师生的交流。

3.2.1 教学空间的复合由于国际学校采用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教师需要辅以多种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空间应满足多种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教学空间在满足基本教学的前提下,其空间应具有一定的复合性,即在教学主空间周围拓展一些辅助教学的次空间以满足小组教学或讨论教学的需求,从而一方面避免教学空间的过度呆板,另一方面又延伸教学空间,提升教学质量(见图3[9])。

3.2.2 公共空间的共享

图3 深圳外国语学校教学空间的复合

国际学校公共空间在满足通行的同时,是各种交往活动的空间载体,因此是体现建筑空间开放的重点。公共空间的共享,既是对空间的高效利用,也是对空间的积极营造,即通过适当增加走道的宽度,使空间得到了扩大,这些空间或是开放的,或是半开放的,成为了学生进行小规模活动和探讨的场所(见图4)。同时,通过合理改变楼梯的台阶形式丰富了公共空间的形态并形成一定的共享区域,可以为师生提供交流、学习和活动的场所,增加了空间的开放性(见图5)。

图4 上海浦西英国国际学校走道的加宽

图5 上海浦西英国国际学校台阶的拓展

3.2.3 教学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融合

国际学校在教学中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相互结合,因此,应该重视教学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融合。国际学校的教学空间一般是通过公共空间而被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各种不同的教学空间围绕公共空间布置,形成了互动、开放的空间组合形式,促进了不同学科的融合,打破了教学和活动相互割裂的状态,促进了各种空间的相互开放。例如在公共空间中设置教学资源空间,普通教室围绕其进行布局,这样既方便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采集资料的需要,也使其成为师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见图6[10])。

图6 常州天合国际学校教学资源空间和普通教室空间的融合

3.3 空间的能动化

在开展开放式教育活动中,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这就需要有灵活的空间来满足这样的需求。

3.3.1 教学空间的可变

教学空间的可变表现在其空间内没有固定的布置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的特点对教学空间做出针对性的改变和调整。例如教室内的整体布局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而进行变化(见图7[10])。同时,也可以在教学空间内设置灵活的隔断以分隔出多个空间,实现教学活动的相互融合(见图8)。

图7 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教室布局的变化

3.3.2 公共空间的多功能化

国际学校公共空间是实施多种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使用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国际学校功能组织核心的中庭,既能为学生提供小型活动的场所,也可以转换成师生学习讨论的场所,这也是公共空间多功能化的重要表现(见图9)。

图8 苏州伊顿国际学校教室内的灵活隔断

图9 苏州伊顿国际学校中庭的多功能化

3.4 空间的人性化

人性化是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开放式教育更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国际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实现空间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设置,进而使得不同年级体现出相异的空间形态和环境特征。

3.4.1 教学空间的人性化

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尚处于未成熟阶段,他们对周围未知的事物更具有探知欲。因此,其教学空间通常需要划分成多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对应一种学习方式(如阅读、游戏、制作等)且配备有不同的学习设施(如书本、工具等),这样更有益于小学生在他们习惯的思维和方式下获取知识。同时,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应将教学空间布置的更有趣味性,让他们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见图10)。

中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他们的心智开始成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渐形成。因此可以根据他们学习的特点在教学空间中分隔出相应独立的空间,为中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提供场所。同时,由于中学生的自控能力在增强,学习内容也更偏向于理论知识,因此其教学空间的布置可以相对简洁,以便他们更专注地学习(见图11)。

图10 苏州伊顿国际学校教学空间(小学生)

图11 苏州伊顿国际学校教学空间(中学生)

3.4.2 公共空间的人性化

国际学校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更强调“寓教于乐”,因此公共空间就成了组织集会、展览和演出的重要场所。公共空间应开敞,以利于教师开展一些较大规模的互动教学,使学生感受各种互动体验并激发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注重公共空间活泼氛围的营造,通过设置一些活动区域和游戏设施,让小学生的天性可以得到充分地释放(见图12[11])。

国际学校对于中学生的教学一般采用的是必修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较少有自然班级的概念。因此,公共空间应是促成不同中学生个体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公共空间应该能够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和氛围,以满足中学生学习和休闲的需要。例如国际学校的中庭会采用不同台阶组合的形式,这样既满足了交通功能,又为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交流的场所,体现了空间的人性化(见图13[11])。

图12 内江天立国际学校公共空间(小学生)

图13 内江天立国际学校公共空间(中学生)

4 结语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的国际学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正形成建设浪潮,国际学校的空间设计正成为设计师和使用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在开放式教育模式指导下国际学校的空间设计应合理紧凑地安排校园各功能空间,在满足各功能分区独立使用的同时,结合开放式教学活动的开展,考虑各功能空间的多样和灵活性使用,以更好地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开放式分区空间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空间是什么?
手诊分区法之原理探析与诊断应用
创享空间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