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物馆”为支点,构建研学旅行活动课
——以北京市海淀区前进小学博物馆课程为例

2019-04-03 09:25文军庆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未来教育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博物馆

文军庆/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文军庆

基础教育在于为学生的素养发展奠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2016 年,教育部等11 部门颁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目标和内容要求,为中小学开展活动育人提供了具体指导。在关注核心素养的今天,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承担了培育学生实践能力、赋予学生实践体验的重要使命。通过研学旅行,也进一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连接,不断深化课程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真正增长知识、提升思维、启迪智慧、锻炼能力。

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剖析

《意见》指出,“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可以看出,研学旅行本质上是为了研究一定问题和探索一定主题而组织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旅行活动。研学是旅行的目的。通过旅行开展研学,除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将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外,研学旅行在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研学旅行不同于简单的旅行,是带着探究性任务的旅行。为此,每次旅行、不同的目的地,都要求学生预先要有目的,要有具体想考察、探究、了解的问题,即使只是简单地去看看目的地长什么样,也需要提前让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想象场景,以便到了实地去与心中的目标来做比对。所以,组织高效的研学旅行一定在行前有总体设计,有任务安排,而每一位学生都要有自己探究的问题或几个学生组成的团队有自己共同的探究主题。这样,带着问题和研究主题的旅行,才能让学生眼中有所看、心中有所思,避免走马观花与漫无目的。

(二)引导学习研究方法

在探究中学习,重视研究方法的运用是研学任务的重要特点。无论是科学的实验法,还是人类学家所采用的田野方法,都是研学旅行任务中,学生多少会接触到的方法。而结合实际任务的方法运用,是学生学习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研究方法的投放一定是急学生之所需,让方法真正成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将其作为知识先行讲授给学生。其实,学校课程中多多少少渗透给学生的方法技能,也只有在研学的具体实践任务中才能被学生真正主动应用和掌握。这时,学生才能在实际应用中,体会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灵活掌握、综合运用所学方法的技能和要领,这是课堂学习所无法给予的。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任务才能使学生掌握和理解。

(三)帮助养成自主精神

带着兴趣和好奇的研学任务一旦确定,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自己解决,都让学生充满期待,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必然得到各种程度的发挥和强化。从出发前的物品准备,到旅游前的任务设计,甚至是一个小小的个人愿望,也都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动手、动脑的激情。更不用说研究问题的搜集、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材料的提前准备,都让学生在美好的憧憬中变得主动起来。甚至是到了旅行现场,面对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任务,学生也会从最开始的依赖、等待、无助,到最后不得不动手实践,直到最后体验成功、体验自信以及研学旅行后与家人、朋友、同学分享收获的喜悦,等等。也就是说,整个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从行前到旅行过程,再到活动后续的总结展示,都让学生自主、自信的精神得以发扬和提升。

(四)培育学生社会责任

研学旅行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而这些活动的过程,都是引导学生将书本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关注社会问题,寻找解决之道,提升责任与担当意识的重要载体。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发现的水污染问题、乱扔垃圾问题、贫困问题、疾病问题,等等,都将带给学生认识的冲击和观念的改变,甚至引发一部分学生投身到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调查中去。这一过程中学生产生的思考或是进一步的深入探索,都能让学生逐渐成为关注社会、关注生态、关注人类发展问题的主人翁,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们传统的各种主题教育内容深入人心。

(五)锤炼学生坚毅品格

研学旅行的总体任务,或者是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诱发产生的个性化的研究热点和问题,很多时候都没有简单的答案,也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因此,学生需要去探究、需要去分析,甚至是借助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开展统计分析、制作图表……这一切都远比完成老师布置的学科作业要难得多,也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因此,学生难免出现各种畏难情绪,放弃、消沉、懈怠以及不耐枯燥,等等,这时,正是锤炼学生坚毅品格的良好时期。还有更多的时候,研学旅行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的、临时的或者新发现的超越学生能力的挑战、技术要求等,都是对学生意志力的挑战,对各种能力的考验,这是学校学习中难有的锻炼机会。

研学旅行的落地实施需要选择适当的资源载体

真的研学,有收获的研学,一定要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近及远,由半结构化到完全自然化。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充分利用好周边社区资源和市域内的有效资源是做好研学旅行的第一步。

对于北京市中小学生而言,北京门类众多、馆藏丰富的各种博物馆,是小学低段组织开展研学旅行的最好资源和目的地。这是因为,市域内的博物馆,不仅距离较近、专题丰富,更是最好的半结构化研学场地,特别适合初始实践活动的开展。

首先,博物馆是主题化的,不同的博物馆都有不同的学科领域和主题,为主题化的研学旅行提供了非常好的场地。其次,博物馆的内容展示是半结构化的,一方面,博物馆是相比学校课本更为开放的学习资源,但相对于自然景观,博物馆又有半结构化的特点,无论是什么主题的博物馆,其展品、体验区都遵循了一定的逻辑关系,要么按照时间顺序,要么按照功能构造,要么按照文化类别等设计。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专业人员已经为学生提前做好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和铺垫工作,学生只要在博物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相当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去探究、验证、延伸和拓展,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也契合当前研学旅行时间紧的现实需要。第三,博物馆的安全性、易组织性以及面对集体和团队的接待能力,都非常适合小学生研学的性质和特点。特别是博物馆一般都在小学生居住所在地域,便于安排半天、一天的研学活动,是小学特别是小学低段开展研学旅行的首选资源。

比如,海淀区前进小学近年来针对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独具特色的博物馆课程,一年级“有趣的动物王国”以国家动物博物馆为基地,渗透了对学生观察、分类、模仿能力的培养。二年级以奥运博物馆为基地,开展了“探秘体育世界”主题活动,发展学生的调查、模仿、表达等综合能力。三年级以国家动物博物馆之昆虫馆为基地,带领学生走进奇妙的昆虫世界,发展学生的比较、表达、写作、分析、审美素养。四年级以铁道博物馆为基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统计分析、判断预测以及合作学习、交流及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五六年级则以故宫和长城为基地,探索故宫、长城所孕育的中华文化元素,综合培养学生赏析、评述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艺术能力,引导学生感悟民族精神,培养热爱祖国、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意识和情感。可以看出,前进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一个博物馆都有具体的活动目的和主题设计,帮助学生在走进博物馆,开展探究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因此,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研学旅行活动,可以以博物馆为资源基地,设计博物馆主题探究课程,通过学科融合形式给学生以综合素养的发展和熏陶,最终服务学生综合素养的持续发展。

利用博物馆开展研学旅行的一些思路和建议

从前进小学的博物馆课程实施经验可以看出,好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紧密结合学校总体课程方案,让研学旅行活动服务学生发展目标。前进小学构建了勤思课程体系,包括勤习课程、乐学课程和善思课程三个梯度层级,博物馆课程是善思课程的具体化。通过设计主题探究、学科融合的博物馆课程,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有了具体的抓手。

突出学生年段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目标。《意见》中对小学、初中、高中研学旅行的基本目标有了建议,但作为具体的学校,特别是小学,面对一至六年级学生知识、能力的大跨度,活动地点和活动任务设计都应该突出年段特点,形成一种阶梯化的任务设计,使学生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出行地点不重样,研究内容不断深化,能力发展层次递进。如前进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博物馆课程,分别走进不同的博物馆,而学生能力发展也遵循了“观察、比较—探究、分析—项目研究”的逐层深入的发展梯度,符合了学生年段特点。

任务设计注重校内外连接,使学生学习体验有机统一。前进小学博物馆课程设置,实际是一门学科综合活动,每一个年级的博物馆探究任务,都尽可能地把各个学科知识内容整合进来,使探究任务成为各个学科的“练兵场”。活动结束后,各学科教师都会针对博物馆探究过程,开展一系列的后续延伸活动,帮助学生将研学旅行转化为展示自我、深入学习的动力之源。

在开展研学旅行中,除了借鉴以上经验,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系统设计研学任务

系统性指研学旅行并非独立于学校课程教学之外,而是在时间选择、任务设计、目的地挑选以及不同年级的连贯性、衔接性等方面都要系统考虑,从而使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有机补充,而非一项独立活动,不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系统性的研学活动方案设计应该是学校活动课程的一部分,使得活动方案行前有设计、行中有研究、行后有反思,每一个环节都是活动育人的重要途径。

另外,研学旅行任务设计还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标准,可以在活动地点、活动任务、活动方式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使任务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项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对中学生而言,让学生去组织意向调研、选择地点、设计任务,是很多现代学校育人的重要契机。

(二)充分运用好周边资源

研学旅行不是走得越远越好,也不是哪里新鲜哪里好。研学旅行一定要带着研究任务,以任务定地点,以任务定时间。针对具体的探究任务,首先需要用好周边资源,在周边资源不够、不足的情况下,以周边资源为起点,逐步向相邻、相关资源去延伸,使研学旅行真正成为探究的过程,充满考察的韵味。

(三)组织形式可以丰富多样

除了最简单的统一的班级单位以外,后续还可以根据学生需要,组织同一班级的多个专题团队,甚至是以学校为单位的跨年级专题团队,使研学旅行的组织真正服务于研究需要,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非仅仅考虑组织的便捷性和简单化。

最后,研学旅行的理论和实践还需要不断在探索中逐步完善和丰富,而我们的理想目标是让研学真正成为旅行的核心。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博物馆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博物馆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露天博物馆
夏日旅行
博物馆